奴隸 Unhappy Male Student Working At Desk In Chinese School Classroom

不願做 奴隸 的孩子

專欄

廣告

自農曆新年之後,青少年自殺的新聞接踵而來,阿李媽媽相信教育工作者一定已加緊留意,但真正的問題到底是甚麼?孩子的心理質素?家長的態度?教育的理念?整個社會氣氛?還是每一個環節都出了問題呢?

生理、心理和社會環境,人的健康(包括精神健康)受三重影響。

 

撰文︰李敏
圖片︰istock

先說生理和心理。香港孩子的工時(用功讀書的時間)隨時比成年人的工時更多,早上六時起床,上午八時上課到下午三時,之後回家做最少兩、三小時功課,而且通常都不只兩、三小時;再加上每天可能要一、兩小時的興趣班,其實朝六晚八是最基本的,十四小時全奉獻給學習,一天剩得十小時,要分配給睡眠、休息、沖涼和食飯,這種生活作息時間表,小孩子由小學開始便被擺布成 奴隸 般。小時候聽父母、老師的話,一切照做,可是到高小或中學,青少年開始有獨立思想,好容易就會彈出一條問題:做人為乜?可是,生活顯示出的答案就是讀書、考試、測驗、默書,有時還要感染其他同輩的沮喪,這一群的小羔羊被逼陷入抑鬱的死角。

最近聽某位家長說,因要應付大學考試,他女兒每天都要安慰有自殺傾向的同學,本是義氣行為,但慢慢安慰者也受這霧霾所籠罩,漸漸灰心,其家長也不知如何力挽狂瀾。

父母叮囑孩子用功,多是利誘他們做好面前一些孩子本不太感興趣的功課,還有很大壓力的考試,我們用「美好的將來」而作招徠,最初孩子是相信的,但長年累月之後,人連活在當下都累,「將來」變成了遙不可及的事,甚至不關我事。

在社會的層面,教育制度老是口口聲聲美好的願景,在執行上難免把學生一批又一批奴隸化。其實,怎可能每一個孩子的興趣和能力也一樣,為甚麼人人上同一個課程呢?而不是學自己最有興趣的?最能應付生活的?

放學之後,在街上走,十架有五架巴士是補習社天王天后如明星般的廣告,令學生覺得自己怎努力,仍不能不給錢補習社去拿天王的notes和tip題,可想而知莘莘學子的學習目標是何其無奈。

要解決問題,必從心理丶生理和社會三方面一同着手。

冷冷沉沉的天氣總叫人抑鬱,自殺率提高,再加上沒有假期逃避,回到校園就是要面對現實,不願做奴隸的孩子喘不過氣又求助無門,一時衝動想以解決自己來解決事情。如果大家還不去認真面對,繼續自欺欺人,青少年自殺的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

作者簡介︰
李敏
偵探/言情/少兒小說家,也是常在親子專欄出現的「阿李媽媽」,育有兩女兒moonmoon和sistermoon;兼職編劇、填詞人、公餘為家長義工,不定期到中小學出席寫作及閱讀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