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

我們 劏房 這一家

育兒

廣告

擔心子女健康、家人經常吵架、睡得不好、情緒低落、焦慮不安、租金昂貴、水電濫收等連串問題,既是江太現時面對的狀況,也是眾多 劏房 戶面對的共同問題。香港已成了不宜居的城市,樓價離地得很,微型單位是發展商建樓的趨勢,而劏房的需求有增無減,表面看似租金廉價,實際呎價足以媲美豪宅,水電費更是遠高於正常,愈窮愈見鬼是本港不少人的現況!

 

撰文:Esther Ngan
攝影:Simpson Chiu(部分相片由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提供)
鳴謝︰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

這裡不是家

來到葵涌某舊式單棟大廈中層,穿過長走廊,到達某單位,拉開鐵閘另有道小走廊,可見一個單位分為三伙,第一伙就是江太跟丈夫及五歲兒子達仔的家。單位面積有120平方呎,間隔四四正正,一打開門,右邊是洗手間,左邊鋅盆位置是小廚房。全屋屬開放式「多功能」,床鋪同樣是梳化,而上方天花就是用來晾衫,旁邊的摺枱更萬用,是兒子的功課桌兼一家的餐桌,放上電子爐就可用來煮食。家人的衣物及用品主要放在一旁的膠箱及吊籃內,向高空發展來省位,而大型家品在江太家中不見蹤影,為免佔空間。

待在這兒一陣子未見非常侷促,可幸有一整排窗戶通風,不過,當三、四人同場就不能亂走動,需互相遷就或側身來避免碰撞。江太直言:「兒子達仔不喜歡留在家中,寧願在商場、公園玩,說家太細了!我認為這裡談不上是家,說是賓館?賓館環境也比這兒好得多……」

沒有窗的鐵皮屋

江太入住現址半年,她說比過往所住的劏房已好,昔日簡直是非人生活。 「未搬來這兒前,住在僭建平台的鐵皮屋一年了,月租$3,800,約120呎,那兒是沒有窗,如同焗桑拿蒸籠般熱,長時間待在裡面如同坐監,人都癲!由A至K室,一劏十一戶。水費高達$16一立方米,電費高至$1.6一度電並經常跳掣。曾付了一個月租金加上兩個月水電費,合共差不多$7,000,非常離譜!」可知道,現時中電電費平均每度電是$1.13,水費方面,首12立方米免費,之後31立方米$4多,劏房業主屬濫收水電費。
大人還可以捱,小朋友怎能頂得順?江太為了兒子達仔健康,積極找屋。「當時鐵皮屋冬涼夏暖,熱水爐常壞,業主一度不肯更換,小朋友怎可在冬天用凍水沖涼?我不讓業主蝦我這個女人仔,而丈夫忙工作,不想煩到他,我據理力爭,業主怕了我才換掉全新熱水爐。」不過,由於沒有窗空氣不流通,達仔經常鼻敏感,經常須看醫生及缺課,江太跟丈夫商量決定搬走,很快在同區找了另一劏房。

年輕新婚族 成家難

廿多歲的江太在屯門區成長,結婚後,搬來丈夫的成長地葵涌,本想過平凡生活。「我們花在租屋的預算大約$4,000,過了$5,000就不考慮了,可供選擇的就只有劏房,慳得就慳,現時月租$4,500不包水電費,水費$15每立方米,電費$1.5一度電,我現時是全職媽媽,一家三口靠丈夫工作,家庭生活開支花了他大部分薪金,他寧願省自己,也想多給我跟兒子,雖然我會感辛苦,但覺得『抵捱』,希望兒子長大少許,我找兼職幫補生活。丈夫很喜歡小朋友,有商討再生多個孩子,可是我不肯,小朋友在這樣的環境生活不好,達仔已經不愛待在家,再多一個孩子生活不來。」

再者,環境擠迫影響情緒,江太表示自己有閃過在窗外跳下去的念頭,而夫妻間亦多了爭拗,幸好鬥嘴後彼此都會明白。丈夫工作累了回家,會待在洗手間當作自己的小天地。現階段為了方便兒子上學及找嫲嫲,江氏一家都會待在葵涌區,再說,住屋問題是全港性,搬至哪也沒大分別,江太望可早日上公屋有真正自己的家。

生活逼人 愧對兒子

「我唔鍾意留喺度!」、「媽咪,點解我哋住呢度咁細嘅?」達仔不時問媽媽,媽媽只能答:「因為我們等緊公屋,將就吓,細有細住,大有大住。」達仔再人細鬼大地問:「咁我哋幾時住公屋?我哋唔好住呢度,去大啲地方住。」兒子到朋友家會不自覺地說:「呢度好大、好靚呀!」再問媽媽:「點解佢哋住咁大,我哋住咁細?」江太表示也不知道如何答。「聽到兒子這樣說很心痛,很想喊……」
此外,由於沒有獨立廚房,怕危險,以及為了避免油煙,江太逼著少入廚,頂多用電磁爐煮麵,或用電飯煲煮飯及蒸餸,主要是簡單菜式。兒子正值成長發育期,未能多吃媽媽烹調的飯菜,江太自責,自覺未有做好媽媽的責任。

愈窮愈見鬼 公屋沒了期

「上到公屋就如同中六合彩!」江太表示已輪候公屋達四年半,之前曾有「特快輪候」,不過怕凶宅及太舊樓而不考慮。直至去年底為止,公屋輪候申請高近28萬宗,可是,輪候時間愈來愈長,按現時平均等候七年,如果幸運,江太一家至少等兩年多。「擔心住屋環境影響小朋友身心發展,希望小朋友有地方玩玩具,不會跟同學比較而影響自信心,住得開心些。之後再有特快輪候或會考慮,非常擔心兒子長大繼續住劏房,不愛回家,四處在街上遊走。」現址劏房住了半年,預計一年生約租期後,業主會加租,江太希望物色更大的環境,甚至說工廈劏房也會考慮。可能有天逼她一家退而求其次選凶宅,「比起怕鬼,更怕無地方住!」

正視劏房問題

「葵涌區不適切居所室內環境質素及水電費調查報告」由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團體及社區工作部聯同世界綠色組織,於2016年末至2017年初上門訪問127位基層住戶。調查揭示環境問題外,亦發現嚴重濫收水電費的問題,劏房家庭水電費一年內加幅超過兩成,受訪的劏房家庭平均月入為約$11,900,平均月付$940在煤氣費或石油氣費、電費及水費。
促請相關部門正視「能源貧窮」,如設立關愛基金或中電提供能源津貼予基層劏房戶,考慮保留現有「N」無津貼;立法監管分間單位由電力公司及水務局安裝獨立水電錶等。治本方法是解決住屋問題,除了加快公屋輪候配置外,亦加強過渡性住房,例如助受「床位寓所條例」實施影響者提供臨時住宿服務、「光房計劃」等,由於過往缺乏政府的協調,多年只能惠及數百家庭,佔整體劏房家庭總數不到1%。

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
於2013年成立,由一群葵涌劏房住客組成,社福機構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協助,關注香港的劏房問題惡化等問題,倡議房屋相關政策。
www.facebook.com/kc.community.lmc

後記:怪現象
昔日,住在劏房者像大多數是新移民或長者,然而,當住屋問題已變成了是全港的問題時,愈見很多新婚夫婦家庭、想獨立的年輕人入住劏房。江太願意分享個人經歷是硬著頭皮,只望政府多關注及正視房屋問題,不要讓本來是怪現象變成常理化。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現時全港共有近20萬人居於劏房,共近9萬戶,相信實際的數字遠高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