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

手指疼痛未必是媽媽手 小心患類風濕關節炎

健康

廣告

剛分娩的女性因忙於照顧嬰兒及打理家務,有可能出現手指關節疼痛等徵狀,俗稱「媽媽手」。媽媽手屬筋腱發炎,通常只會在一邊手出現,而患者只會在活動時感到疼痛。媽媽手患者只需多加休息便能好轉,倘若患處出現紅、腫、熱、痛,而痛楚持續或蔓延至其他關節,便有可能是患上類風濕關節炎。風濕科專科陳柏滔醫生表示,由於兩者的病徵相似,患者如出現病徵,應及早求醫。

編輯:Angela|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兩者易混淆 發炎指數可助分辨

要分辨「媽媽手」與類風濕關節炎,可透過臨床觀察、超聲波或驗血等來作出診斷。而檢驗發炎指數可有助分辨兩者,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液中的發炎指數會升高,反之,如患上「媽媽手」,血液中的發炎指數則不會上升。

類風濕關節炎屬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因免疫系統攻擊自身關節而引起。此病一般針對左右對稱的關節,即使患者靜止時也會感到疼痛,而早上起床時亦可能出現晨僵。在患病後期,除了關節受到影響外,免疫系統亦會攻擊其他器官,引起肺纖維化及皮膚結節等併發症。陳醫生指出:「類風濕關節炎於後期會逐漸侵蝕關節,一旦關節變型便不能逆轉,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以控制病情。

中年女性屬高危族 產後免疫系統更活躍

現時每一千人當中,約有三至四人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當中35至45歲女性為高危一族。此病至今成因不明,但醫學界相信與遺傳基因及外在因素 (如吸煙或情緒壓力) 有關。女性懷孕時的免疫系統活躍度會減低,令病情稍有好轉。但分娩後,免疫系統回復正常,甚至變得更活躍,令患者的病情轉差。

新一代口服標靶藥兩週內顯著改善病情

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可分為傳統藥物(如抗風濕藥和類固醇),生物製劑及新一代口服標靶藥。傳統抗風濕藥透過抑制免疫系統,延緩病情和減輕炎症,但起效較慢和副作用甚多,曾有病人因無法忍受副作用而終止治療。而生物製劑則能針對特定發炎因子,副作用比傳統抗風濕藥較少,惟使用傳統生物製劑一段時間後,身體有機會出現抗藥性,令藥效減低。

而近年出現的新一代口服標靶藥,能針對性地抑制JAK酵素酶,阻止發炎因子進入細胞,並終止信息傳導。相比起傳統生物製劑,新一代口服標靶藥起效更快,病情於一至兩週內得到顯著改善,發炎指數回復正常水平,身體亦較少出現抗藥性。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