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乳房

高密度乳房增患乳癌風險 造影都難發現癌變病灶?醫教3步自我檢查

女性健康

廣告

多年來公眾對乳癌的風險因素認知,主要集中在家族病史、遺傳基因變異、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壓力、遲生育等。最近,國際醫學界再確認多兩大高危因素,分別是「高密度乳房」以及「良性乳房疾病」,而且更有大型研究數據支持。

什麼是乳房密度?

乳房密度(breast density),簡單來說就是乳房組織的密度比例。女性的乳房組織由腺體組織、纖維組織及脂肪組織所組成。腺體組織包括乳腺及乳管,分別負責製造和輸送母乳,四周被纖維和脂肪組織包圍,令整個乳房受支撐成形。

高密度乳房 乳房密度breast density),簡單來說就是乳房組織的密度比例。女性的乳房組織由腺體組織、纖維組織及脂肪組織所組成。
乳房密度(breast density),簡單來說就是乳房組織的密度比例。女性的乳房組織由腺體組織、纖維組織及脂肪組織所組成。(圖片來源:photoAC)

乳房密度指標可分四類,分別為:A類,幾乎全是脂肪,臨床上此類女性佔10%;B類,纖維腺體散落,脂肪仍佔大部份,臨床上此類女性佔40%;C類,纖維腺體比脂肪多,但不均勻,臨床上達40%女性屬此類;D類,幾乎全是纖維腺體,屬極度高密度,此類女性臨床上也有10%。C及D類一律界定為高密度乳房(dense breasts),但乳房密度高卻不等於乳房體積較大。此外,乳房密度高低沒有表徵,只可利用乳房X光造影(mammogram)照出來。

至於良性乳房疾病,泛指診斷為不含惡性腫瘤或不會直接演化成惡性腫瘤的乳房水囊(囊腫)、腫塊或乳頭分泌等相關良性症狀或疾患。雖則有可見或可觸摸的病徵,但要確診,仍須求醫,或有需要時可透過X光掃描技術找出病灶所在。

高密度乳房女性患乳癌風險高

剛剛在今年5月,北美放射學會(RSNA)的期刊發表了一項針對東亞女性的大型調查,確認了「高密度乳房」及「良性乳房疾病」明顯提升女性乳癌風險。研究人員用10年時間追蹤了390萬名40歲及以上,接受了乳房X光造影的南韓女性,發現其中58,000名10年後患了乳癌的調查對象,有18.4%患過良性乳房疾病;而且,當中「乳房極度高密度」者,其乳癌風險也比「乳房多脂肪」者的高出近一倍半!對於良性乳房疾病為什麼會容易誘發乳癌,該研究未有說明。

高密度乳房患癌難發現

乳房密度只可靠乳房X光造影的影像作判斷,乳房密度愈高,乳房影像就愈多白色,而懷疑是癌變腫瘤的鈣化點,亦是以白點形成一線或聚集排列而呈現,以致情況猶如把倒進雪地裏的發泡膠膠粒找出來般艱難,癌變腫瘤亦可在「掩護」下不被發現,並隨日子惡化;於是高密度乳房的女性,也因此成為乳癌主要的高危族之一。

高密度乳房
(圖片來源:photoAC)

外國已有不少高密度乳房的乳癌患者,由於多年來造影報告找不到癌變病灶,以致錯過早確診早醫治,最終發現癌症時可能已是中至晚期,既加重醫藥負擔,更影響存活率。另一方面,美國在2019年2月中旬也通過一項聯邦法案,規定提供乳房X光造影檢查的機構,向病人及其主診醫生所提交的相關報告,必須包含最近期的乳房密度造影結果。

雖然香港未有相關法案,但女士們也不要忽視定期檢查乳房,尤其亞洲女性乳房密度普遍較高,一旦乳房X光造影檢查發現屬高密度乳房類別,也應和其他乳癌高危人士一樣,建議同時輔以乳房超聲波掃描檢查,幫助找出及鑑別可疑鈣化點。

乳癌自我檢查3大步

高密度乳房 九成的乳癌個案可通過自我檢查發現,愈早期的乳癌治癒率愈高,因此建議女士可於每月經期過後3至5天進行自我檢查,收經女士亦應每月定時自我檢查。
九成的乳癌個案可通過自我檢查發現,愈早期的乳癌治癒率愈高,因此建議女士可於每月經期過後3至5天進行自我檢查,收經女士亦應每月定時自我檢查。(圖片來源:photoAC)

1.站在鏡前: 先後觀察雙手放鬆垂在兩側,以及高舉過頭時的乳房狀況 注意乳房的皮膚有否出現凹陷、皺起、泛紅,乳頭有否異常或在非哺乳時流出液體。

2.仰臥時觸摸乳房: 以兩隻手指靠攏,檢查身體另一邊的乳房,左右手各做一次。檢查時靠攏的指腹以順時針打圈方式輕按整個乳房(由靠近手臂的外處開始,慢慢橫移至乳頭兩乳間的部分,再由鎖骨垂直地往下移至乳房下半部分)。

3.站立時檢查乳房: 淋浴時只要在乳房位置塗一點肥皂,便能讓手指順暢地在上面滑動,更容易感覺到有否腫塊。

除了定期在家自我檢查,20歲或以上女性亦應定期約見專科醫生,交由專業人士進行觸檢。另外,40歲或以上無乳癌症狀的女性,應定期接受乳房X光造影篩檢。

高密度乳房 伍蕙婷醫生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外科顧問醫生
伍蕙婷醫生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外科顧問醫生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

圖片來源:photo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