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音樂

兩姊妹義教 基層兒童 學音樂

育兒

廣告

現今世代的孩子,像人人至少一樂器傍身,鋼琴是基本,外加一項冷門樂器,如長號、法國號、豎琴才叫厲害。 學樂器 真的那麼普及?唾手可得?對於基層家庭的孩子來說,添購樂器及學費是天文數字, 學音樂 絕對是奢侈品。 學樂器 助入名校,他們想也不敢想;享受音樂世界,像夢一樣虛幻。可幸,有兩姊妹號召一班音樂界猛人,幫助這班基層兒童投入音樂國度。

音樂兒童基金會
於2013年創辦的慈善機構,為本地低收入基層家庭兒童提供免費的早期音樂教育,音樂培訓計劃包括音樂playgroup、 學樂器 、音樂欣賞、出席音樂會及藝術活動等等。
http://musicchildren.org.hk

痛心音樂變質

龐秋雁(Annike)與妹妹龐倩渝(Monique)同是藝術家,Annike擅長戲劇、Monique是鋼琴家,兩姊妹一起在九龍塘某名校的樂團任職七年,妹妹擔任音樂總監,姊姊負責行政。Annike回想:「我們明明是藝術人,為何變成像『湊客』?名校學生很喜歡參加比賽,偏愛學冷門樂器、銅管樂,明顯感受到校長有壓力,今年比賽只得優異而已,到下年取銅獎,不錯呀,那下年應該可以銀獎。有家長監堂時向我說:『我覺得老師不懂教,由得其他小朋友騷擾我兒子,教學手法有問題。』、『老師憑甚麼說我兒子不夠努力?兒子回家哭了很久,老師很離譜!』又見學生愛比賽,可是輸了就很不開心;家長非常緊張子女有否入團、考級、是否學得夠冷門幫助入中學,這些現象很不健康。學音樂本來是快樂事,何以變成那麼勢利?」被怪獸家長、追求功利校方壓榨,感到迷失、有壓力,二人反思藝術的真義,放棄高薪的職位,選擇走入香港最貧窮的地區——深水埗,不收分文、倒貼心機與時間,創辦慈善音樂機構,讓一班珍惜學音樂的小朋友,有機會感受音樂之樂。

為窮孩子奮鬥

深水埗是最貧窮地方,很多單親家庭、新移民住在劏房,全港入息中位數60%或以下基層家庭聚居於此,Annike與Monique選了此地創立基金會,初期一兩年事事親力親為,可說是如同打雜,替學生點名、修理樂器、搬運送貨全是她們二人做,工作很夜、少了時間照顧家人。「曾想過,為何要那麼辛苦,打份工賺幾萬元穩定不好嗎?回到中心,見到學生可以花一小時只吹兩粒音,之前從沒見過孩子那麼珍惜、投入音樂,可知道,氹小朋友練習軟硬兼施,又要獎勵。為了這班小朋友,跟自己說要努力,努力找捐款。」Annike分享道。音樂人Monique則表示從沒想過放棄,很想盡早讓更多孩子在童年時接觸音樂。「可能 學音樂 就是要煎熬下才有成果,我一直有這份堅毅的精神。」

善心可以堅持多久?她們直言不是開門做生意,機構的存亡是靠捐款人,找導師、編排課程不難,屬於演藝學院舊生的她們得到不少校友幫忙,最大困難及挑戰是如何持續。「 學音樂 不可能是一年,一年給小朋友愛上此樂器,轉頭告知他們沒機會學,這是不可以的。」Monique有感。

兩姊妹合作無間

入讀基金會的小朋友是來自綜援家庭,若果有學生家庭環境改善了,足以支付在學校 學音樂 ,她們會抽起名額,留待更有需要的孩子。學生 學音樂 外,更會聽音樂會、外出表演、看電影、參觀電台,車費也不用付,全部免費,音樂兒童基金會不單是慈善機構、也是社福機構和音樂學校。
兩姊妹那麼齊心,姊姊Annike表示二人真的視學生如己出,非常賣力。「我是處理行政、財務、計劃推行,Monique全負責音樂方面,例如課程、導師、製作方向,兩姊妹非常合拍。小時候,我經常離開家拍戲,跟妹妹一起搬出外住,感情要好,加上我們都成為媽媽,思想接近,我有分別13及7歲的兒子,她的兒子是10跟11歲。我們很明白當媽媽不容易,有共同的想法,雖然她是音樂家,我是比較實際計劃型,但始終我倆都是藝術人,她一提起到學校教育孩子,我們一拍即合,一做就是7年。再成立基金會很順利,一來之前已經在學校有團隊,二來是兩姊妹,從不爭拗,互相尊重。」

家訪劏房戶學生

兩姊妹小時候一家五口窩在八十平方呎的木屋,從不覺苦。現時她們不時家訪學生,像回到昔日。然而不同的是,她倆小時候一直學藝術,家人支持,又有紓發感情、表達自己的途徑,Annike認為現時基層學生長大後或會埋怨,望音樂帶給他們快樂,陪着成長。「我們的學生懂得用音樂表達情感,在跟同學一起夾音樂,發現原來自己彈錯、吹不對音,導師或指揮是會知道的,被人聆聽的感覺很奇妙。合唱團學生同樣,不可以少了任何一個學生,否則會不好聽,被需要的感覺很強烈。」
二人希望能家訪所有學生,即使Monique因常行樓梯致膝蓋有傷,但仍希望了解每位學生及其家長。「我們經常爬樓梯,到過不少劏房,就知道他們根本不易帶樂器回家練習,沒可能拿着大提琴爬多層樓梯,在板間房練琴又會吵着隔壁。了解到何以家長要求讓孩子選學小提琴,明明孩子不愛,就是因為小提琴體積小不佔空間,加上數百元已可購買,相對數千元的長笛、銅管樂便宜得多,其實,這是埋沒了孩子音樂的天賦及學習熱情。」

音樂維繫家庭

動員整個家庭支持孩子學音樂不容易,Monique表示,起初有不少基層家長寧願孩子花時間補習中英數,說要應付呈分試,不理解為何讓小朋友學音樂,沒想到藝術可以陶冶性情及有助自我表達。「我跟Annike進行家訪外,身體力行陪他們的孩子練習,等家長看到孩子學音樂的成果。此外,父母見到孩子行為轉變了,因為學音樂加強專注力,又跟其他小朋友夾音樂,學會分享、認識更多朋友,小朋友自然開心了,這些都是學音樂的bonus。」另更有學生父母的關係改善,共同支持孩子學音樂,一起擔任義工、出席音樂會,一切都是意外收穫。

更多發展計劃

音樂兒童基金會創辦至今不到三年,從學生身上得到的滿足感,比起多年來在名校教學多,讓兩姊妹找到意義。
每位學生初期上10堂音樂示範基礎班,嘗試接觸管弦樂團內所有樂器,看他們的興趣、條件與天賦,老師從中揀蟀,分配學生學甚麼學器。現時大概有100位學生學樂器,60多位合唱團,百多位學音樂playgroup。
基金會愈發愈大,由起初35位學生,至現時300位,甚至擴大對象至幼兒及家長,服務人數增至600位,開辦多了音樂playgroup、家長講座。身兼教院及浸大客席導師的Annike,考慮辭掉導師職位,專心全力投放在音樂兒童基金會。「音樂從來無分富貴或貧窮,無論身處甚麼環境,只要抱有熱愛和努力,一樣可以創造同一個夢想呢!我們所做的,雖然不能協助窮孩子和家人上樓、脫貧,但至少可改變他們的童年。」

後記:支持傻媽媽
龐氏姊妹熱衷教育下一代,像嫌自己不夠忙,滿腦子大計,除了年度音樂會外,更舉行商場表演,又計劃舉行音樂劇。滿籃子的大計,她們感謝得到四方仗義幫忙,如果沒有支持者、捐款人,計劃難以實行。大家不做義工,也可以捐款或贈樂器,又或欣賞學生表演,以示支持。

●撰文:Esther Ngan
●攝影:溫俊鏘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新傳媒資料室)

 

※如欲率先接收資訊,請讚好我們的FB專頁並於「已讚好/Liked」選單設定「搶先看/See First」,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