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

父母也有不好的

育兒

廣告

大便的時候,你喜歡做甚麼?

曾患抑鬱症的少女哭訴,父母趁她小時上廁所辦大事,仍然要求她默書。高壓之下,患了抑鬱症,令成績低落,考不上大學,她覺得責任在母親;如果沒有母親給的壓力,她覺得反而有機會考上大學。

撰文:李敏
相片:Thinkstock、新傳媒資料室

少女是背鏡接受訪問,聲音也經處理,她不吐不快。如果少女的母親看到這報道,會知道是自己?會有何感想?雖然是一面之辭,但我相信少女的母親不是靠害,而是「好心做壞事」。

父母愛孩子的定義不同

父母愛是最好的?我相信,但我也相信有例外。
解釋1:父母心目中的「愛」和子女心目中的「愛」,在表達和介定上並不一樣,因此兩代人相處有問題。
解釋2:某些控制欲強的父母認為子女要完全服從,因為這一定是最好的安排,但子女不認同,內心背叛。
解釋3:某些自私的父母養兒育女的目的,只為他們想戀愛和做愛,想結婚和生仔,還有養兒防老的念頭,年邁時旨意子女,不考慮仔女也要為自己的生活營營役役,本已經吃不消,令子女反感。

這一代敢言道出父母不是

阿李媽媽的朋友圈中,有和父母關係超好的,大部門只是OK啦,但都有朋友會講父母不是;還有一些因愛成恨,又因恨成更恨。終歸,中國人樂於以孝順為美德,講自己父母壞話,也盡量不會在大庭廣眾。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在惡劣的時候,可以採取不瞅不睬,不用像夫妻吵架喊離婚,在朋友圈和社交平台互數對方。

阿李媽媽做了《敏感時刻》這個電台節目四年,訪問了超過五十位「敏感人物」,當中有好幾位都坦誠跟父或母的關係不好,並說明原因。這一代香港人的坦白,議事論事,不會瞓身來保護「世上只有爸媽好」的神話,甚至公言道出因父母的不是而成為受害人。

受害人甲:「整個中學生活就是每天補習,到中五還不可以一個人上街。」

受害人乙:「小六時,我考到鄰區一間名校,但他們不讓我跨區讀,還說女孩子不用讀這麼多書,將來找份好工、找個男人嫁了就是。」

受害人丙:「整天都打我罵我,我終日計劃離家出走。」

聽過子女對父母的怨言,怨氣很重,因為孩子(即使已長大)都覺得:
(1)我沒有要求出生,為甚麼你們帶我出來世界受苦。
(2)父母是大人,理應是心智成熟的一方,孩子只能靠父母的安排,為甚麼會搞出如此壞的安排?
(3)如果父母不是這樣對我,我現在的生活一定不是如此糟糕。
(4)為甚麼別人的父母懂得好好養育孩子,我的父母不會如此安排和犧牲?

問題父母育出問題孩子

高壓的父母令孩子長期活在恐懼中,容易有抑鬱症。不負責任的父母令孩子長期缺乏安全感,做事沒信心。阿李媽媽不排除世上有極少數天生異稟的性本惡個案,但一般情況下,本來是沒有問題的孩子,只有問題父母;正因問題父母,所以才有問題孩子。

如果沒想清楚做父母的責任和自己的承擔能力,其實結婚不生孩子也是個好選擇,免得將來被孩子怨恨一生。

李敏
偵探 / 言情 / 少兒小說家,也是常在親子專欄出現的「阿李媽媽」,育有兩女兒moonmoon和sistermoon;兼職編劇、填詞人、公餘為家長義工,不定期到中小學出席寫作及閱讀講座。

下一頁︰張學友教路 讓孩子自選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