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教育|15歲中學生做創科會長+用納米氣泡對抗土壤荒漠化
STEAM教育|從課本到土地:當全球暖化成為行動起點
「我們是看著氣候變遷長大的一代,荒漠化不是課本裡的遙遠名詞,而是必須面對的現實。」丘梓泓說。2021年,他與四位小學同學雖升讀不同中學,卻決定將友誼昇華為環保行動,成立GREEN TECH。選修地理與經濟的他,從課堂中意識到綠色經濟的迫切性:「香港雖是城市,但土地鹽漬化、垃圾堆填區污染等問題,同樣需要科技介入。」
2024年暑假,團隊獲選為大灣區清水灣生物材料公司的實習生,CEO曹文彬博士帶他們見證了納米氣泡在新疆荒漠的修復成果。「曹博士用納米氣泡水灌溉,讓戈壁灘長出作物,這讓我思考:香港的鹽漬地是否也能這樣重生?」
STEAM教育|納米氣泡的科學實踐:讓小學生看懂「脫鹽魔法」
回港後,團隊選定愛秩序灣官立小學的鹽漬地作為實驗場。他們設計透明展示箱,讓小學生親眼觀察納米氣泡的特性——這種帶電荷的微氣泡能長期存續於水中,其高含氧量可分解土壤鹽分,改善板結。活動當天,校長親手掘起泥土,學生們分組種植粟米苗:一組用納米氣泡水灌溉,另一組用普通水,三週後對比生長數據。

「我們用氧氣測試儀當場示範,納米氣泡水的含氧量比普通水高3倍!」丘梓泓解釋。這種「可視化科學」的設計,正是為了打破技術門檻:「如果連小學生都能理解,這項技術就有普及的可能。」

從校園到新疆:青少年如何改寫土地對話
實驗背後,是更宏大的環境危機意識。全球每年有1,200萬公頃耕地因鹽漬化荒廢,相當於香港面積的110倍。GREEN TECH的報告指出,納米氣泡技術若規模化應用,可降低傳統脫鹽工程70%的耗水量。團隊更獲新疆石河子大學邀請,參與農業科技考察,丘梓泓興奮地說:「我們想證明,港澳青少年也能為國家生態議題出力。」

「改變世界不用等長大」的STEAM精神
丘梓泓的故事,體現了STEAM教育的核心——跨學科整合與問題導向學習。他將地理課的荒漠化知識、從大灣區習得的納米技術,轉化為校園行動,甚至連結國際議題。這種經驗也影響了他的生涯規劃:「我想投身綠色科技領域,而GREEN TECH就是第一個實驗室。」
正如他在採訪末尾所說:「我們手中的氣泡管和粟米苗,正在改寫人與土地的關係。解決環境問題的鑰匙,從來不在遙遠的未來,而在願意行動的當下。」這群中學生用科學實證與社區參與,為永續發展寫下青春註腳——或許,對抗氣候變遷的答案,就藏在這些校園角落的花盆裡。
GREEN TECH檔案
成立:2021年由5名中學生發起,2024年正式註冊社團
成員:13-16歲香港中學生,跨校協作
理念:以科技實踐環保(Go Green with Tech)
成果:校園鹽土修復實驗、獲邀參與新疆農業科技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