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症狀不明顯易忽視!醫生拆解中耳炎3大迷思及3大預防方法
撰文:丁顯顒醫生|編輯:PC|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中耳炎 是什麼?
耳朵可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外耳包括耳殼和外耳道,耳膜後的空間就是中耳,而這位置發炎便是中耳炎。中耳炎在兒童十分常見,但由於病徵不明顯,通常是發高燒、耳仔痛,家長難以判斷孩子有否患上中耳炎,惟若病情持續惡化及蔓延,不但可影響孩子的聽力,最壞情況更可併發面癱、腦膜炎等,因此及早治療才是應對中耳炎的上策。
中耳炎的成因
中耳炎通常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併發症,並由多個原因促使發生。上呼吸道受感染後,黏膜會發炎腫脹,而連接中耳腔和鼻咽的耳咽管亦如是,導致中耳的分泌物無法排走,遇上上呼吸道的細菌走入中耳,便會形成中耳炎。
中耳炎 徵狀
中耳炎病徵並不明顯,常見有發高燒、耳仔痛,家長不易察覺孩子患病,而年幼的兒童亦未必能以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若家長發現若學前兒童出現發燒情況,最好還是交由醫生診斷。
假如幼童出現發燒及耳仔痛等徵狀,醫生診斷時會用儀器觀察耳膜是否突起,若有,便反映中耳有積液壓迫耳膜,可診斷為中耳炎。
3大中耳炎 迷思
1. 兒童比成年人容易患上中耳炎?
由於成人的耳咽管向下,令中耳分泌物更易流走,故除非耳朵天生結構有問題,或因耳膜穿破不斷受感染而形成膽脂瘤並影響聽骨,否則中耳炎很少發生在成人身上。
但幼童由於耳咽管未完成發育,向橫生長,導致中耳分泌物難流出,容易積存引起炎症,因此中耳炎大多發生於6個月至6歲學前年紀的兒童,尤以6個月至2歲的患中耳炎機率最高。
2. 中耳炎會自己痊癒嗎?
沒有適當的治療下,只有極小部分的中耳炎會自行痊癒,而滯留在中耳的積液可產生各種併發症,最常見的導致聽力下降,有時炎症更可蔓延至其他地方,例如向上走引發腦膜炎或中樞神經,後果可以十分嚴重。
因此病人退燒後需要按醫生指示覆診,以檢查中耳是否有積液,若情況持續便需再做其他檢查,以決定是否需要為中耳「放水」。
3. 坊間有說幼兒吃人奶可防中耳炎,而啜奶咀則易患中耳炎,有何根據?
確實有研究顯示,埋身餵哺母乳可強化孩子口肌,能促使中耳分泌物排出。而一些舊醫學文獻指過了歲半仍吮奶嘴,比起已停止吮奶嘴的幼兒,患上中耳炎的風險大約高一兩成,也有研究指二手煙會增加患病風險,但有關連不等於兩者屬因果關係。
其實最常引起中耳炎的細菌,是肺炎鏈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疫苗出現後,整體中耳炎病發率明顯降低了。
3大預防中耳炎 的方法
由於中耳炎與上呼吸道關係息息相關,因此預防中耳炎,就要從生活細節入手。
- 攝取均衡營養及多做運動以增強抵抗力。
- 避免吸煙或吸入二手煙。
- 接種疫苗,亦有助預防引發中耳炎的肺炎鏈球菌,市民可向醫生了解詳情。
常見問題:
問:中耳炎有哪幾種類?
答:大致上可分為急性中耳炎、積液性中耳炎二種。
問:中耳炎在兒童常見嗎?
答:常見,但病徵不明顯。
問:中耳炎對兒童有甚麼影響?
答:病情持續惡化及蔓延,不但可影響孩子的聽力,最壞情況更可併發面癱、腦膜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