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不能單靠藥物治療 附應對方法+情況分析

健康

廣告

心理疾病|「抑鬱症、焦慮症、精神病、人格障礙…」這些詞匯在電視、電影、書本或新聞報導中日漸普及,證明我們正逐步認識並接受,「原來心理和身體一樣,也會生病」。這是一個值得慶幸且必要的轉變,好讓受困於心理疾病的人能夠被看見,能夠得到妥善的支援。但是,我們不應就此止步,因為下一步我們要認識的是「原來心理疾病也有點不一樣,不能單靠藥物治療」。
心理疾病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談話方式進行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是專門對應心理疾病的治療,一般透過談話方式進行。而在心理治療的觀點裏,心理疾病不僅是某幾項症狀同時出現的生理問題,同時亦是個人潛意識的產物。

心理疾病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解構心理疾病

潛意識是指人們日常生活中隱含意識和思考的部分,包括了我們對自己和世界的認知、價值觀、情緒體驗以及未解決的心理衝突等等。心理疾病的發生和個人潛意識有著密切的關聯。潛意識中的僵化信念可能是引發心理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我們的潛意識中存在著某種既定的信念(如「我是一無是處的」、「我無法改變自己」等),就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和情緒困擾的循環中,從而導致心理疾病的發生。其次,潛意識中未解決的心理衝突和被壓抑的情緒亦在心理疾病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當一個人無法應對內心的衝突及強烈的情感時,它們可能會在潛意識中累積並最終導致心理疾病的爆發。

心理疾病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或者,我們也可以把心理疾病看作是潛意識與自己開啟的對話,一段強烈且無法忽視的訊息,讓我們知道原來内在有某些心結需要化解,讓我們知道自己必須作出某些改變。

心理疾病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藥物與對話配合作治療

所以,如果單靠藥物應對心理疾病的話,容易「治標不治本」,因為埋藏在潛意識的矛盾未被化解。因此,對應心理疾病的治療方案一般都以藥物配合心理治療進行,藉由前者控制並舒緩症狀,透過後者處理潛意識矛盾。

心理疾病 輔導心理學家蔡祉運(圖片來源:受訪者授權圖片)
輔導心理學家蔡祉運(圖片來源:受訪者授權圖片)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