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新冠

新冠後遺症|英學者揭Omicron入侵腸道 或致鼻咽拭子結果呈假陰性

健康

廣告

新冠肺炎爆發已有兩年多,醫學界都不斷研究及更新染疫者的各種病徵,還有不少新冠患者康復後的後遺症,出現了俗稱的「長新冠」症狀(Long Covid,新冠後遺症,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數周至數月後出現的併發症或持續症狀)。最近,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遺傳流行病學教授斯佩克特(Tim Spector)指出,變異株Omicron引發的症狀跟以往典型的咳嗽、發燒、味覺異常有些不同,患者可能會因為病毒入侵腸道,而出現噁心、腹瀉、嘔吐、腹痛、胃灼熱及腹脹等6種隱形症狀。
長新冠 若病毒入侵腸道,會出現噁心、腹瀉、嘔吐、腹痛、胃灼熱及腹脹等6種隱形症狀。
若病毒入侵腸道,會出現噁心、腹瀉、嘔吐、腹痛、胃灼熱及腹脹等6種隱形症狀。(圖片來源:Canva)

新冠病毒入侵腸道 影響鼻咽拭子檢測結果

由斯佩克特開發的ZOE COVID Symptom Study(ZOE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症狀研究)應用程式「ZOE」,是一款專門負責疫情追蹤及記錄患者的App。據早前(2月15日)英國《太陽報》報道,斯佩克特從ZOE App收集的數據發現,去年開始有些患者出現了腹瀉症狀,這是因為病毒入侵腸道,破壞了正常的腸道功能。

斯佩克特表示,病毒從口腔或鼻腔入侵後,會影響呼吸系統及肺部,但亦會試圖傳播到身體的不同部位,有時也會進入腸道,目前已有「長新冠」患者被發現腸道中有病毒長時間殘留的蹤跡,可見 Omicron或其他變異株可能正在攻擊腸道。若病毒停留在腸道而非呼吸道,未必可以透過鼻咽拭子檢測出陽性結果,而因此漏掉了很多染疫個案。

長新冠 若病毒停留在腸道而非呼吸道,未必可以透過鼻咽拭子檢測出陽性結果。
若病毒停留在腸道而非呼吸道,未必可以透過鼻咽拭子檢測出陽性結果。(圖片來源:Canva)

另外,英國ZOE App公布「最常見的20種新冠症狀」清單,除了流鼻涕、頭痛、疲勞、喉嚨痛、打噴嚏等前5大症狀外,近期發現的症狀還有下背疼痛、盜汗、耳痛、不尋常的關節痛等。

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長新冠」(新冠後遺症 )主因

腸道有人體「第二大腦」的稱號,腸道菌亦可以主宰我們全身健康,尤其是「代謝」和「免疫」,而且腸道菌和身體各個器官、重要機能都密切相關,當腸道微生態失衡,就是腸道內的益菌少了或惡菌多了,便會削弱身體的防禦力,令人容易染病,或受感染後病情較嚴重。

在今年1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亦有發現到,「長新冠」患者的腸道微生態異常,「好菌」(益菌)明顯較少,而「惡菌」則較多。相反,沒有後遺症人士的腸道微生態則較豐富及多樣化,與從未染疫人士的相似。團隊同時發現,「長新冠」患者在年齡、性別、其他疾病、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以及感染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等多方面,均與沒有出現後遺症人士並沒有分別,反映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長新冠」的主因。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表示,這項研究結果可以顯示出,新冠患者的腸道微生態可以預測出現後遺症的風險,而透過調節腸道內的細菌,亦可以促進患者痊癒及減少新冠肺炎後遺症出現。

3個提升腸道健康方法

在2020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一項調查曾經指出,有近4成港人腸道微生態失衡,情況與新冠肺炎患者類似,反映出港人免疫力下降問題普遍。香港腸胃學會亦提到港人生活節奏急促、情緒壓力沉重,都會影響消化系統健康。既然腸道是健康的重要防線,我們在抵抗新冠病毒之時,亦要學習提升腸道健康的方法,從而增強免疫力,抵抗新冠肺炎。

1.多喝水、多運動,避免宿便堆積在腸道

便秘是都市人常見的問題,通常指排便不頻繁(每周少於3次),糞便太硬或太小,或是很難排便。便秘是因為腸道蠕動緩慢,或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例如飲水不足或食物中缺乏纖維質,導致宿便堆積在腸道內,長期便秘而未能及時清除腸道內的毒素,會令毒素再度被吸收,引起其他身體問題,包括新陳代謝變差、人體代謝能力失調、消除毒素的能力降低等。此外,也有一些藥物的副作用亦會形成便秘。

解決方法就是多喝水以促進腸道蠕動力,水分亦能軟化糞便,並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亦可在早上起來時先喝一杯暖水以增加便意,或是以打圈方式按摩腹部,亦要保持恒常運動,都能有助排便及改善便秘。

長新冠 多喝水、多運動,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力,有助改善便秘。
多喝水、多運動,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力,有助改善便秘。(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多吃高纖維質食物,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多吃高纖維質的食物可以增加腸胃蠕動、刺激消化液分泌,高纖飲食亦有助改善體內的菌群。每天要吃3-4份(6-8両)或以上蔬菜、2-3份水果,多選用高纖維的穀物類食物,如麥包、麥皮、紅米飯等。如果日常飲食經常缺少蔬果,長期大魚大肉、高熱高脂的飲食方式,腸道中的益菌也會比較少。

長新冠 記得每天要吃3-4份6-8両)或以上蔬菜,以及2-3份水果呀!
記得每天要吃3-4份(6-8両)或以上蔬菜,以及2-3份水果呀!(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3.攝取益生菌,抑制腸道內有害細菌生長

益生菌是對身體有益的、活的微生物,當中常見的兩類為乳酸桿菌及雙歧桿菌。也有些食物經過發酵後含有益生菌,例如乳酪、克菲爾(Kefir)、酸種麵包、發酵了的豆類(麵豉、納豆等)、泡菜等。

益生菌除了可與腸道內的致病菌競爭,有助改善腸道的好菌、壞菌平衡外,亦有助身體產生抗體,抑制腸道內有害細菌生長,增強免疫力。此外,益生菌有助情緒健康,有研究發現持續攝取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菌株可改善焦慮症、抑鬱症、自閉症等。

資料來源:ETtoday新聞雲、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衞生署、養和醫院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

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Shutterstock,Can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