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BB好難湊?
現代醫學及人工授孕技術進步,使早產嬰兒愈來愈普遍。一般在母親懷孕37周前的出生的嬰兒,稱為早產嬰,於母體周數愈少,身體器官尚未發育成熟,需面對的問題會愈多;父母亦會擔心,孩子是否可以健康的成長。
早產BB都要住氧氣箱?
早產嬰出生時磅數較輕,通常低於正常的2.5公斤,加上皮膚較薄、脂肪較少,容易流失過多水分及體溫,加上體內貯存的肝糖不足,無法在身體需要時提供足夠的熱量,因此容易出現體溫偏低的現象。加上肺部發展尚未成熟,未有足夠能力自行呼吸、進食,故需要插喉輔助,而氧氣箱可提供氧氣和為他保暖, 所以這屬正常的情況。待孩子可以正常進食、呼吸,體重穩定維持在2.5公斤以上,就可以出院回家。
胎兒在母體周數愈短,出生體重愈輕,存活率就愈低。但在醫療科技發達,早產嬰兒的存活率亦大大提高。
飲食上要特別照料?
無論是早產嬰還是足月BB,母乳都是最符合營養需求的食物。尤其母乳所含的乳鐵及抗體,是最易令孩子的腸胃適應和吸收。不過早產嬰的食量,會較足月BB少,而且要採取少食多餐的原則。如剛出生時,每餐只餵10ml 奶,即大概藥水樽的1至2格的容量;至出院後,每餐可增至28.5ml(即1安士),並維持2至3小時一餐。
早產嬰發展較遲緩?
早產嬰不論是生理成長或動作發展上,都會比足月BB慢,如足月BB 3個月大就可以抬起頭,但早產嬰卻需要更長時間。這是由於早產嬰提早離開母體,腦部及身體機能發展未完全成熟,故一般肌肉張力會較低,轉動頸部、轉身、爬行等動作會較遲才學會。雖然頭一年與足月BB 會有差距,但之後就會慢慢追回進度,約3歲時就與其他兒童相差無幾。故家長應接受孩子出生時間的落差,每天為孩子的身體和四肢按摩15分鐘,對他的活動能力會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