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重可引致心臟病!中醫推薦4款春季去濕食材+3大去濕湯食譜【聰明飲食】
更多:春天21款簡易清熱必飲去濕湯水
資料來源:註冊中醫師麥超常博士|編輯:PC|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Shutterstock
3大濕氣重成因
1. 偏低環境温度
“寒凝濕聚”,如夏天喜歡把冷氣温度調得過低(對身體最佳的温度是26-27度)或是秋冬季節沒有注意保暖,容易使身體的陽氣受損而身體聚濕。
2. 常吃生冷食物
長時間進食生冷食物,影響腸胃消化功能,”中醫角生冷傷脾腎”,即是說生冷食物傷害脾及腎的功能,脾腎受損便會影響水液代謝排泄,濕氣從而積聚於身體。
3. 缺乏運動
運動有助排汗,加強五臟六腑的功能,加強濕氣的排出,反之,缺乏運動令五臟六腑的功能虛弱,從而濕聚。
回到目錄
濕氣重可引致什麼疾病?
一般人認識濕重會使人容易疲倦、不思飲食、肥胖、腹脹腹瀉等問題;中醫角度,長期濕重會令氣虛、痰凝、血瘀等,從而產生一些嚴重的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血壓高、脂肪肝,風濕關節炎等,嚴重者也較容易形成惡性腫瘤。
4. 飲食方面
- 少食生冷寒涼食物
- 少食傷脾傷腎的食物(如人工色素及非天然的食物添加劑)
- 多進食有袪濕利尿、健脾補腎的食材或湯水,如赤小豆、准山、陳皮及玉米鬚等
- 少食肥膩食物
- 少食過甜食物,因過甜傷脾
- 少食過鹹的食物,因過鹹傷腎
回到目錄
–
中醫推薦4款 去濕食物
去濕食物1. 赤小豆
《名醫別錄》曰:"赤小豆味甘,酸,平,溫,無毒。主治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脹滿"。即能把體內濕氣經小便排出。
去濕食物2. 薏米
《本草綱目》曰:"薏米有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勝濕,養顏駐容、輕身延年"。因有健脾利濕的功效,脾臟功能強健,有利體內濕氣排走。

去濕食物3. 茯苓
《用藥心法》曰:"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去濕之聖藥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生津導氣"。指出茯苓是除濕之聖藥,所以它是中醫喜愛用作去濕的主藥。

去濕食物4. 紅豆
紅豆性平,味甘酸,無毒,有滋補強壯、健脾養胃、利水除濕、清熱解毒、通乳汁和補血的功能,這明確指出紅豆的健脾去濕的功效。

回到目錄
–
3大去濕湯水食譜
1. 補腎去濕淮山湯
功效:
健脾利濕,利水消腫
材料: (2-4人分量)
淮山 30g
五加皮 15g
炒扁豆 15g
白術 15g
雲苓 10g
生熟苡仁 各10g
雞肉 四両
做法:
- 將所有中藥,放入瓦鍋內,加入適量清水。
- 用武火煮至水滾後,用文火煲約六十分鐘
- 加入雞肉,再煮十五分鐘,調味飲用。
2. 清肝健脾去濕明目湯
功效:
健脾利濕,清肝明目
材料:(2-4人分量)
菊花 10g
杞子 15g
淮山30g
生熟薏仁各15g
白朮 15g
白芍 10g
蓮子肉10g
雞肝 3-5個
做法:
- 將所有中藥、雞肝等,放入瓦鍋內,加入適量清水;
- 用武火煮至水滾後,用文火煲約六十分鐘;
- 調味飲用。
3. 清濕排毒疏肝湯
功效:
健脾利濕排毒,疏肝養肝
材料:(2-4人分量)
鮮土茯苓 1斤
五指毛桃 30g
扁豆 20g
白朮 20g
雲苓15g
香附子 10g
瘦肉 四両
做法:
- 將鮮土茯苓去皮切塊,洗淨備用;
- 將所有中藥,瘦肉,放入瓦鍋內,加入適量清水;
- 用武火煮至水滾後,用文火煲約六十分鐘;
- 調味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