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蛇風險

生蛇風險|1類人生蛇風險最高 醫生拆解5大迷思(附懶人包)

健康

廣告

生蛇風險|本港人口老化、慢性病人口持續上升,帶狀疱疹感染(俗稱「生蛇」)的風險估計亦隨之增加。最新調查更顯示,每3名港人1人「生蛇」,同時可能受後遺症困擾。以下亦整理5大應對疑問及建議,例如打「蛇針」是否有效,哪些人屬於生蛇高風險人士等!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有見「生蛇」正逐步威脅港人健康,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香港皮膚健康基金及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早前委托香港民意研究所進行的問卷調查,並收到2,743則回應。其中逾6成患者曾受「生蛇」及後遺症困擾逾月,半數患者更指皮膚刺痛感直逼分娩痛楚。

個案分享:「生蛇」帶來後遺神經痛

調查引述個案提到,兩年前曾「生蛇」的Annie形容「生蛇」當時是十級痛,更因此引致抑鬱。Annie補充,「生蛇」更為她帶來後遺神經痛問題,直至兩年後的今天依然飽受困擾。

該研究亦發現,如果患者痛感越強,患後遺神經痛的機會更高,其帶來的痛感更可能比「生蛇」的痛楚更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及工作,呼籲市民絕不可輕視。

綜合調查結果及學會建議,以下整理了5大Q&A方便各位讀者加深了解:

問題1. 現時有疫苗可預防「生蛇」?

答: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副會長蘇曜華藥劑師表示,預防「生蛇」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蛇針」。他引用研究數據,指出新一代「蛇針」的功效良好,可顯著降低 50 歲或以上人士發生「生蛇」的風險達 97.2%。

此外,對於 18 歲或以上免疫力不全人士,其防護力亦達到87.2%。新一代「蛇針」效力亦於中國研究及長達 10 年研究得到證實。

調查又反映,有逾6成受訪者知道現時有疫苗可預防「生蛇」,但當中僅不足一成人曾接種「蛇針」,有需要提高接種率,減低「生蛇」風險。

問題2. 「生蛇」會發於哪些位置?

答:結果顯示,大部分「生蛇」患者的患病部位主要集中於腹部 (包括腰) 、背部及前胸,主要影響患者的皮膚。

0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問題3. 「生蛇」有何症狀?

答:皮膚會出現紅疹、水泡等,通常約 2 至 3 星期便會逐漸凋謝和結痂。其他可能會伴隨的症狀包括發燒、頭痛、畏光及容易感到疲倦。

0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問題4. 哪些人士屬於高風險「生蛇」一族?

答:調查中,超過三成受訪者有多於一種慢性病,屬高風險「生蛇」一族。

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會長、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連慰慈醫生表示,患有慢性病,例如心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等、某些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包括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硬皮症等人士,「生蛇」的風險較常人增加 20%至 3 倍不等。

問題5. 曾「生蛇」人士,以後就不會再「生蛇」?

答: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副會長蘇曜華藥劑師表示,從調查結果中發現,港人對「生蛇」的認知仍有不足。約1 成受訪人士誤以爲曾「生蛇」的人士,日後不會再「生蛇」。

但事實上,曾「生蛇」的人士,日後仍有機會再次「生蛇」。當人體免疫系統變差時,便容易增加復發機會。

0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三大學會又呼籲,特別是高危人士,應留意自身「生蛇」風險,盡早接種「蛇針」,避免「生蛇」及其後遺症影響生活質素。

撰文:Daisy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