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

類鼻疽病徵+傳播途徑+治療|袁國勇:36宗屬明顯爆發、死亡率達75%

健康

廣告

類鼻疽近日在香港的感染個案倍增,當中死亡率竟達75%。袁國勇指個案數字高於以往兩倍屬「明顯爆發」。究竟什麼是類鼻疽?Sundaykiss為你整合類鼻疽病徵、感染途徑、高危人士、潛伏期、治療、預防方法等,讓大家了解一下類鼻疽!


香港今年共錄得36宗類鼻疽個案

政府今交代類鼻疽疫情,衞生署表示,

  • 截至昨日(16日)為止本港今年共錄得36宗類鼻疽個案
  • 涉 26 男 10 女,年齡介乎 42 至 94 歲
  • 大部份個案居深水埗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指,個案數字相比過去每年約 7.6 宗,高於以往平均數近兩倍,屬「明顯爆發」。

回到目錄

政府將類鼻疽納入法定須呈報傳染病

政府將類鼻疽納入《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第599章)下的法定須呈報傳染病,當局指醫生如有理由懷疑發現相關個案,便須向衞生署呈報,以助當局監測、預防和控制傳染病蔓延。


類鼻疽是什麼?

類鼻疽(Melioidosis)是一種由類鼻疽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引致的疾病,屬假單孢菌屬革蘭氏陰性桿菌。可以同時感染人類和動物,包括羊、豬、貓、狗等。這種細菌廣泛存在於土壤和泥水中,尤其是濕潤的黏土之中。

類鼻疽流行於熱帶地區,包括東南亞地區(例如新加坡、泰國)和澳大利亞北部地區。

回到目錄

類鼻疽|病徵

類鼻疽病徵
常見病徵
  1. 發燒
  2. 頭痛
  3. 局部痛楚或腫脹
  4. 潰瘍
  5. 胸痛
  6. 咳嗽
  7. 咳血
  8. 局部淋巴結腫大
臨牀病徵
  1. 局部感染(例如皮膚膿腫)
  2. 肺炎
  3. 腦膜腦炎
  4. 敗血症
  5. 慢性化膿性感染

回到目錄


類鼻疽|傳播途徑

  • 通過接觸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尤其是經皮膚損傷/傷口)
  • 吸入受污染的微塵/水滴和飲用受污染的水而受到感染
  • 人傳人非常罕見,但可以透過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
類鼻疽 類鼻疽是一種由類鼻疽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
類鼻疽是一種由類鼻疽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圖片來源:衞生署)

回到目錄


類鼻疽|高危人士

  • 有長期病患,包括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
  • 免疫功能受損人士
  • 從事農務,包括實驗室和醫護工作人士,易於職業環境中受感染

回到目錄


類鼻疽|潛伏期

潛伏期通常為2至4周,但可以介乎1天至長達數年。

回到目錄

類鼻疽|治療方法

類鼻疽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療,而慢性感染可能需要較長期的治理。

回到目錄

類鼻疽|死亡率

類鼻疽的死亡率約為40-75%。

回到目錄

類鼻疽|預防方法

現時沒有針對類鼻疽的預防疫苗。市民應採取以下措施預防感染:

  • 減少接觸受污染土壤的機會
  • 進行有機會接觸土壤或泥水的活動時,應穿著合適的防護衣物,包括佩戴手套及穿上水靴
  • 接觸受污染的水或土壤後,應盡快進行清洗或淋浴
  • 受傷後應盡快清潔傷口,並以防水敷料覆蓋
  • 接觸土壤和進行園藝活動後,應以肥皂和水洗手
  • 注意食物衞生,不應飲用未經煮沸的水
  • 外遊人士可透過戶外水上活動受到感染。因此應避免接觸可能受污染的水源(例如河流、池塘或湖泊),以減低受感染的風險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

類鼻疽患者有什麼病徵?

類鼻疽是一種由類鼻疽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其病徵包括發燒、頭痛、…詳情請看

類鼻疽有什麼途徑傳播?

類鼻疽可以通過接觸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傳播,而有3類人士特別高危,包括…詳情請看

關鍵詞
類鼻疽
圖片來源:衞生署資料或影片來源:YouTube@RTHK 香港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