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童風癩3大常見病例 中醫分享食療及預防方法
撰文:姚慧珊中醫師|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仁濟醫院 |編輯:Don
風癩有急性及慢性之分
小兒蕁麻疹俗稱風團或風疹。中醫稱之為癮疹。風癩的特徵是局部皮膚忽然出現紅腫成塊,如風團樣的皮疹,多伴隨搔癢感,皮疹一般於出現後24小時內自行消退。大部分小孩的風癩都是急性的,一般持續數日至數周不等,如風癩反覆發作持續六周以上,就是慢性風癩了。風癩消退後一般不會留下疤痕。但由於痕癢,小孩往往會過度抓搔,造成皮膚表皮破損,有機會引起皮膚感染。

風癩的病因
風癩的病位在皮毛,與五臟相關。小孩皮膚嬌嫩,比成人更易出現敏感反應。當「外邪」侵襲人體時,如外感、食用致敏食物、吸入過敏物,甚至氣候轉變等,皆有機會引起風癩。

根據歐洲研究顯示,40%的風癩是由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引起,9%是藥物引起,1%是食物引起,而多達50%的風癩是找不出原因的。中醫常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風癩的發作,不單單是外在因素所致,臟腑失調才是致病的前提和根本。
風癩的中醫治療
根據病程,風癩可分為急性及慢性。中醫認為,急性風癩多因風、寒、濕、熱等外邪蘊於肌膚所致。若能及時「疏風解表」,助外邪透出,通常較快可痊癒。而慢性風癩產生的原因則與小兒體質不佳,臟腑失調有關。因此,在治療上必須根據體質的不同而對症下藥,才能防止皮疹復發、改善症狀。

無論是急性或是慢性風癩,中醫在治療上都著重辨証施治。如急性風癩,皮疹表現為色紅浮腫,搔癢較甚者,中醫多辨證為風熱所致,在治療用藥上多以祛風清熱為主。若皮疹表現為疹色較淡白,遇冷加重者,則多屬風寒所致,治療上則以祛風散寒為治則。

風癩常見的證型及食療
以下是風癩的一些較常見的證型及食療,但每個小孩的體質各有不同,建議應詢問中醫師再作調理。
1. 風熱型蕁麻疹
特徵:起病迅速,疹色紅,皮膚灼熱感,得冷症緩,遇熱加重。
食療:紅蘿蔔馬蹄竹蔗湯
材料:紅蘿蔔2條,馬蹄6個,竹蔗半斤,淡竹葉3錢,甘草1錢,浮萍2錢
製法:以上材料加清水適量,煎煮1小時後服用。
2. 風寒型蕁麻疹
特徵:疹色較淡,受風寒或遇冷水易發,得溫則緩。
食療:薑糖醋飲
材料:生薑4片,紅糖2匙,醋1匙。
製法:生薑切絲,加水1-2碗,煎5分鐘,加入紅糖溶化,醋最後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