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叮

蚊叮腫痕難耐 蚊與蠓難分辨 一文睇4個止痕方法及4個防治策略

家事達人

廣告

蚊叮|夏季來臨,蚊蟲活動頻繁,不少人在戶外活動時遭受蚊蟲叮咬,皮膚紅腫發癢,影響生活品質。本文將詳細解析蚊與蠓的區別,並提供有效的蚊叮止癢方法和防治策略,幫助您度過一個無憂的夏天。
蚊叮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蚊與蠓難分 體型能辨別

蚊叮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蚊和蠓雖同屬雙翅目昆蟲,但在形態、習性和危害上有明顯差異。根據食物環境衞生署的資料,蚊體型較大,約3-6毫米,具有細長的嘴部,飛行時發出明顯的嗡嗡聲。蚊多在黃昏和夜間活動,雌蚊吸血以滋養卵子。而蠓(又稱「小咬」或「墨蚊」)體型微小,僅1-3毫米,飛行無聲,多在白天活動,尤其常見於濕地、樹林和近水區域。

蚊叮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蚊的叮咬通常立即引起癢感,而蠓的叮咬可能在數小時後才出現反應,且持續時間更長。蠓叮咬後常形成較大的紅腫,甚至可能出現水泡,這是因為其唾液中含有特殊的過敏原。

特徵

蠓(小咬/墨蚊)

體型大小 3–6 毫米

1–3 毫米(更細小)

飛行聲音 有嗡嗡聲 幾乎無聲
活動時間 黃昏、夜間為主

白天(尤其清晨、傍晚)

叮咬反應 立即發癢,紅腫較小

延遲發癢(數小時後),紅腫較大,可能起水泡

棲息環境 積水處(如花瓶、廢輪胎、溝渠)

潮濕草叢、樹林、水邊

傳播疾病 登革熱、日本腦炎、瘧疾等

主要引起皮膚過敏,較少傳播疾病

防治難度 較易發現和驅趕

體型小,易被忽略,防護較難

蚊叮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4個實用止癢方法應對蚊叮

被叮咬後,正確的處理可以減輕不適:

冷敷處理:立即用冰袋或冷毛巾敷於患處,可收縮血管,減輕腫脹和癢感。

蚊叮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藥膏塗抹:使用含抗組織胺或氫化可的松的外用藥膏,能有效緩解炎症和癢感。

蚊叮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天然療法:蘆薈汁液或茶樹精油具有天然抗炎作用,可稀釋後塗抹於患處。

蚊叮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避免抓撓:抓撓會加重炎症,甚至導致感染,應盡量克制。

蚊叮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4招綜合防治策略

預防勝於治療,以下方法可有效減少蚊蠓滋擾:

環境管理:定期清理積水,如花盆底盤、廢棄容器等,破壞蚊蟲繁殖地。食環署建議每周至少檢查一次可能積水的地方。

物理防護:安裝紗窗、蚊帳,戶外活動時穿著淺色長袖衣物。

化學防治:使用含DEET、Picaridin或IR3535成分的驅蟲劑,注意按照產品說明正確使用。

社區參與:配合政府滅蚊行動,如發現蚊患嚴重區域,可向食環署報告。

立法會文件指出,有效的病媒控制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夏季蚊蟲活躍期間,應提高警惕,採取綜合防治措施,特別是在登革熱和日本腦炎流行季節。

通過了解蚊蠓習性、掌握正確止癢方法並實施有效防治,我們可以大幅降低蚊蟲叮咬帶來的不適和疾病風險,享受健康的戶外生活。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