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冬天補腎湯水|中醫教煲保腎補血湯+防寒強身貼士 暖笠笠過冬
撰文:林斌、SAMMY SAYS|攝影:Paul Choi | 編輯:Clara
5大冬天補腎湯水
過冬小知識
補腎湯水1:補氣補血八珍湯
四肢不溫,疲倦乏力及氣血兩虛等皆可服用。可補氣血及安神,使氣色紅潤,改善倦容。

材料:
瘦肉 半斤
當歸 5錢
茯苓 5錢
炙甘草 2錢
熟地 5錢
白芍 3錢
靈芝 3錢
川芎 3錢
生薑 4-5片
水 8碗

做法:
1.先把藥材沖乾淨備用
2.瘦肉汆水約5分鐘撈起備用
3.煲水至滾起,加入藥材及瘦肉,
4.用中火再煲,水滾後轉小火煲多約1小時即成
補腎湯水2:安神養氣解鬱湯
補氣安眠,養血安神及解鬱的功效,適合失眠人士飲用。

材料:
瘦肉 半斤
淮小麥 10錢
大棗 4錢
合歡花 3錢
太子參 8錢
云苓 8錢
麥冬 4錢
酸棗仁 4錢
鬱金 4錢
炙甘草 2錢
水 8碗

做法:
1.先把藥材沖乾淨備用
2.瘦肉汆水約5分鐘撈起備用
3.煲水至滾起,加入藥材及瘦肉
4.用中火再煲,水滾後轉小火煲多約1小時即成
補腎湯水3:補腎溫陽雞湯/粥
補肝腎,溫陽通絡。適合冬天手腳冰凍,容易周身關節痛人士。

材料:
雞肉 半斤
桑寄生 10錢
秦艽 3錢
防風 3錢
杜仲 5錢
桂枝 2錢
獨活 3錢
羌活 3錢
續斷 3錢
肉桂皮(後下) 1.5錢
乾薑 2錢
白朮 5錢
米 2両
水 8碗

做法:
1.雞肉切件備用
2.把藥材沖乾淨,煲水至滾後,加入藥材用細火煲1小時
3.藥材隔渣留湯,如果不想吃粥,可做到此步驟就完成
4.洗米後加入湯水及肉桂皮煲粥
5.用細火煲45分鐘
6.成粥後加入雞肉煮至熟後即成
補腎湯水4:散寒止痛雞湯
散寒活血止痛,適合冬天引致血氣差而全身疼痛人士。

材料:
雞肉 半斤
肉桂皮( 後下) 2錢
川牛膝 3錢
金狗脊 3錢
黨參 6錢
茯神 5錢
川芎 3錢
薑黃 3錢
延胡索 5錢
地龍 3錢
五靈脂 3錢
沒藥 3錢
水 8碗

做法:
1.燒紅鑊落油爆香薑塊及雞肉,煎約5分鐘至金黃色瀝油備用
2.把藥材沖乾淨,煲滾水後加入所有藥材(桂皮除外)
3.用細火煲1小時
4.再加入雞肉及桂皮再煲45分鐘即成
補腎湯水5:潤肺護肝螺頭湯(食譜來源:SAMMY SAYS)
蟲草花有潤肺補腎、護肝、增強免疫力及抗衰老等多種功效;黨參健脾益氣;淮山補脾胃及益肺滋腎;茨實也是健脾胃;蓮子養心益腎,螺頭滋陰潤燥補肝腎;蜜棗潤肺健脾。
做法:
1.瘦肉切件汆水備用
2.螺頭浸軟去腸切件備用
3.黨參略浸切小片備用
4.其他材料洗淨略浸備用
5.將所有材料放入高壓煲煲20分鐘,於喝前再大滾一下便成 (若用一般煲具,則以大火煲滾,再用文火煲2-3小時便成)
過冬小知識1:冬天體內陽氣流失 年過三十要多補腎
冬天寒風入骨,我們經常都把冬季出現毛病歸咎於天氣,其實天氣轉變跟我們的身體器官及精力也有關連。中醫學中所謂的「秋收冬藏」,是指冬季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而人體內的「陽氣」也應潛藏在體內,以保持身體運作。註冊中醫麥超常說:「體內陽氣(即熱能或精力)會不停地流失於大自然中當中,而且冬季情況更甚,失去陽氣身體自然精神欠佳、手腳冰冷、活動能力減弱。」
傳統醫學認為,春、夏、秋、冬四季對應着肝、心、肺、腎,而腎為先天之本,有藏精主水、主骨生髓之效,所以有「養腎防寒」之說。腎臟是體內陽氣的來源,能把熱力經血液帶到全身,陽氣充足便能精力充沛,筋骨強健。反之腎虛即陽氣不足,除了影響性功能外,中醫亦認為「腰為腎府」,所以腎虛同時會出現腰痠背痛、關節痠軟及易感風寒等症狀。
麥醫師指:「『腎陽生熱』,腎臟產生熱力令身體運作,由於陽氣在冬季自然流失,為免造成腎虛,最佳方法是透過補腎來治本。如不補腎的陽虛人士,一般比較怕凍、夜尿頻繁,甚而會出現失眠。腎虛雖然不分男女,但年過三十的人士就要注意,由於新陳代謝率及吸收能力減慢,所以腎氣亦較一般人差,所以人人冬天也應補腎。」
過冬小知識2:以溫陽食療補腎暖身
冬天補腎的方法有很多,苦茶大家不愛喝,透過食療調理身體治本就最好。雖然中醫提倡「以形補形」,要補腎就理應進食動物內臟如豬腰及雞腎等,但由於膽固醇高,麥醫師不建議大家進食過多。另外,即使飲酒也有可令人熱血沸騰,但也只是一時之快,因為體內的核心溫度會隨着酒精使血管擴張而流失,得不償失。
其實傳統中藥材如杜仲、桑寄生及菟絲子等,均有補肝益腎之效,加入一些性質溫陽的肉如雞肉和瘦肉等一同煲湯,保腎之餘同時令血氣提升。麥醫師補充:「除了煲湯外,一些如羊肉、薑及人參等也十分適合在冬天入饌,因其性質溫陽,可以令新陳代謝加快,有助血液循環,從而令體溫上升。」除了正餐和湯水外,飯後糖水如芝麻糊及核桃露等,同樣有補腎功效,不妨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