吮手指 戒甩有法
BB 吮手指 時的模樣可愛,可是,當孩子上學時依舊手指不離口,就令爸媽非常頭痕,「醜怪」外,害怕孩子把沾在手指的病菌吞下肚,或怕影響牙齒生長,更會擔心是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緒問題的徵兆。
撰文:Esther Ngan
相片:Thinkstock
先天本能
眼見許多初生BB 已經懂得吮手指,邁步兒童發展中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朱嘉麗(圓圖)表示,這是孩子的天性。「吮手指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行為,從照超聲波影像顯示,胎兒在媽媽肚內已會吮手指,BB 透過吸吮有感官行為,讓腦部發展。再者,吸吮是吃奶動作,屬於求生本能。孩子出世後,初生嬰兒慢慢發掘用身體不同部位去探索,例如舉起手腳郁動,有時嘗試吮手指,甚至吮腳趾,嬰兒從吮手指體會到全新的感覺,覺得很舒服及開心,就會持續並習慣去做。」
言語治療師朱嘉麗
獲得安全感
有指嬰幼兒從吮手指獲得安全感,漸漸演變至緊張、需要安慰或無聊時也吮手指,朱嘉麗表示外國有研究顯示,若果嬰幼兒多時間伏在媽媽身上喝母乳,他們吮手指的時間少,而一些住在託兒所的孩子、得到母親照顧時間較少或浮動的孩子,他們相對地較容易長時間吮手指,從中彌補安全感及自我安撫情緒。「父母不用刻意去阻礙嬰兒吮手指,大多數孩子約四歲,即上幼稚園K2時期就會自我戒掉吮手指的習慣。如果四、五歲孩子依然頻繁地吮手指,家長就要正視之,幫助孩子戒掉此習慣,因為未必純粹是習慣或心癮,有機會反映孩子情緒出問題。」
▲ 嬰兒自出娘胎,甚至在媽媽肚內已懂得吮手指。
美國兒科學院認為約有一半兒童在四歲前會吮手指,吮手指是兒童常見的行為習慣,可是孩子之後仍經常吮手指,有機會帶來連串影響。
1.手指紅腫:
吮手指嚴重者,手指有機會變紅腫、皮膚破裂、結繭,甚至變彎曲,而指甲邊緣的皮膚,可能會疼痛或敏感,甚至破損,亦容易受感染或發炎。
2.哨牙、牙疏:
根據衞生署資料顯示,到四、五歲孩子依然經常吮手指,有機會影響頷骨的形狀和恒齒的排列。當恒齒已長出,吮拇指很用力或舌頭大力推便會造成牙齒變形,導致牙齒咬合不齊或哨牙,影響外貌。
關鍵詞
吮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