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精神健康

學童精神健康|學童精神健康受家長影響 浸大教授:學識留彈性+空間

育兒

廣告

學童精神健康|學童的精神健康問題近來備受關注,浸大社會工作系副系主任暨講座教授黃富強接受專訪時指,過去十幾年來持續關注這議題,並聯同地區的社會工作者,調查和提供服務給有需要的學生和其家長,發現普遍設有並冀嚴格執行「好父母」、「好孩子」的標準。他認為可以從兩方面改進,並寄語家長:「學識停和學識放低。」
學童精神健康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學童精神健康|青少年人際關係發展 與父母密不可分

青少年的階段是一個波動的時期,黃富強指,青少年在人際關係上的相處,與家長的性格、環境和背景有關。若家庭相關條件未太理想,對孩子有所影響。他於十幾年前開始與多間中學合作,關注學童和其家長的需要,發現出現越來越多被稱為SEN的學童,每10個學生便有1個患有SEN,而這群不合符成年人眼中所期望的孩子,產生的壓力更大。

學童精神健康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學童精神健康|好父母+好子女標準高

他在研究中發現本地學生家長的情況,分別是兩種的育兒風格(Parenting style),包括高壓式和權威式的家長。而這群家長普遍會有一種信念,「我無理由管不到我的小朋友」,並按自己所能理解的方式育兒。相對外國家庭接受小朋友存有正規行為外的偏差,華人社會的文化標準下,對於「好父母」、「好子女」有高標準,例如:

華人眼中好父母:要成為小朋友的榜樣,一定要有方法管理好小朋友,小朋友有問題是父母的不好。
華人眼中好子女:聽聽話話、行為良好,例如「坐係到就坐係到」、「有人問嘢要識答」。

學童精神健康|疫情減低學童與人相處機會

他在過去十幾年持續關注學童精神健康,發現疫情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導致家庭乃至社會的壓力更大。舉例,學生疫情前上學,會學習到人際相處的技巧,也會學習到社會的體制。但過去3年,小朋友日日困在家中,無機會學習到社會規範的規矩。若有一些先決條件不太好的學生,便學不到社會規範的規矩,卻突然間在1年前全部都返學,才會又突然有一些很激烈的行為。

學童精神健康|2招學習+適應環境

如何適應到是一個重大的議題?他認為面對這群小朋友,加強有關的學習或訓練,幫助他們適應與社會接軌。而他亦聯同非牟利機構(NGO)合作,提供一系列的工作坊給學生、家長,及至老師、社工,因為只有作為教育和指引者有所認知,才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學生和家長。

1)改善學習環境
學校環境中,可以創造空間給學生自由發揮和自主空間,做他們自己想和玩的內容。在這空間內,學生可以完全不做任何事。這是一個機會,提供給小朋友多一些參與度,以及一個喘息的空間,學習和認識到彈性和空間。

為甚麽彈性和空間對情緒抗逆力很重要?他解釋:「(每人)每日的指標和壓力都很大」,工作或學習只會愈來愈多,而喘息的空間可讓小朋友在成長中認識自己。

2)培訓老師和社工
舉辦工作坊來培訓老師和社工,讓他們學習到為學生提供空間的重要性,以及學習一些實質支援學生的技巧。例如日前舉辦了共得130人參與的工作坊,由他與香港城市大學的教授,分別講解兩套輔導正向教育和情緒抗逆力的方法,讓學生留意、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欣賞和接受改變不到的事,以及認識自己的情緒,要有理解、認知和處理。

學童精神健康|寄語家長:學識停和學識放低

對於家長和學生面對的壓力,黃富強寄語:「學識停和學識放低,尤其是家長。」因為不斷催谷和逼迫自己、小朋友完美,要彼此做到某些事情,所面臨的壓力只增不減。但家長要明白,不是一定完全停下,可以留給自己空間。

學童精神健康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撰文:Bubble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