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比馬龍效應是培養孩子自信的法則 睇讚美要點 建立親子良好心理質素
很多父母想孩子有自信,「比馬龍效應」正正是令孩子自信的法則。「比馬龍效應」的研究結果揭示了適當的讚美和期望可以讓孩子感到被受關注,從而更有動力去做好每件事。但讚美和Set期望有技巧,以下將有3招,引導父母讚得有理,好好推孩子一把,培養出有目標,做事不拖延的高效率孩子!
撰文:Ruby|圖片:Shutterstock
從神話而來的「比馬龍效應」
比馬龍效應別名期待效應,一般是針對小朋友而定,效應認為當給予孩子高期望,孩子的表現也會更好。而比馬龍效應的命名取自希臘神話名叫比馬龍的雕刻家,他每天會對着象牙雕像說話,日子久了女神雕像變成真正的女神。因此效應意思利用自己的意識、意念,把預言應驗。現實一點,就是透過期望,轉化成推動力,好讓自己以做到預期。

研究證期望影響結果
比馬龍效應又名「羅森塔爾效應」。1968 年來自美國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找來一群小學生作實驗對像,希望證明人們的期望與結果是有關聯的。
研究預先給預老師一份名單,並表示上面的學生擁有更大的潛質,更聰明,而且更有前途。背後卻刻意沒有告知老師們交待這些孩子實質是隨機抽樣的。結果在期末考試中,這群隨機抽樣而來的「有前途學生」真的有更好的表現。由此,研究者認為結果是受到老師期望的影響。因山戈大弓火老師早就認定當中幾位學生特別有前途,因而投入更多的期望,學習上也給予較多關注,甚至通過一些表情、行為表示孩子是特別優秀的。與此同㫢,學生感到老師的關注,無疑起了激勵的作用,自然投放更多心機、努力於學習上,所以得到好成績。也證明了「比馬龍效應」的邏輯,期望影響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