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警戒

孕媽過度警戒 壓力+負情緒大增 心理學家教7招陪孕婦正面過度

育兒

廣告

過度警戒|在懷孕過程中,準父母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正面和負面情緒,包括:興奮、期待、感恩、焦慮、恐懼和不安等。筆者曾遇上一個首次懷孕的準媽媽出現過度警戒(Hypervigilance)的情況。
過度警戒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孕婦過度警戒的4特徵

過度警戒是一種情緒和行為上的反應,是指個人對潛在危險或威脅超出了合理程度的關注和擔憂,這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過度關注潛在的威脅和過度擔憂可能會發生不利的事情,例如這一位準媽 媽非常擔心自己的日常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會影響到胎兒的發育,因而不斷在網上查閱孕產知識和在孕媽媽討論區和群組中發問和尋求他人的建議,但當資訊過盛和與網友持不同見解的時候,這情況讓這位準媽媽感到應接不暇和更加擔憂,並常常自我懷疑,繼而影響進行自主決策的能力。

2.對潛在威脅的感知和評估表現敏感和放大,例如這一位準媽媽對自己和胎兒的健康狀況感到十分過度焦慮,頻繁地進行不同的身體檢查,生怕身體出現任何異常狀況。

過度警戒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3.出現防衛性行為,並採取各種預防性和自我防護的措施,以降低可能發生的危險情況,但這些行為通常會干擾到日常生活和功能。例如這一位準媽媽拒絕參與任何可能會帶來風險的活動,甚至連日常外出或簡單散步也感到害怕。

4.長期處於焦慮、警惕和緊張狀態, 並可能出現睡眠問題、注意力下降等症狀。例如這一位準媽媽對於初次當媽媽的能力和責任產生不同的疑慮,並擔心無法勝任照顧新生兒,因而經常出現心不在焉和失眠的情況。

準媽媽的過度警戒情況反映了個人對未知的事件持有過度警惕和擔憂的心理狀態。心理諮詢及治療提供了一個安全和非批判的環境,讓準父母能夠自由和順心地表達和探索在懷孕期間所出現的情緒和感受和調整過度警戒所帶來的行為模式。

應對過度警戒媽媽的7方法

過度警戒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在心理諮詢及治療的過程中,心理學家的用心聆聽、細心分析和深入理解,能給予準父母情感上的支持,這不單止能讓他們感覺到被接納和明白,還能夠讓他們感覺到不是獨自面對懷孕過程中所帶來的壓力和情緒,以減輕孤單感。

學習理解和接納情緒

懷孕過程中,準父母可能會出現各種擔憂和恐懼。心理諮詢的過程能幫助準父母辨識和理解導致懷孕期間出現負面情緒的潛在因素,例如:對分娩的恐懼、育兒的壓力、胎兒的健康或人際關係的變化等,並協助準父母深入探討情緒困擾的根本,例如:探索過去的經歷、未解決的情緒問題或關係動態、識別和修正負性思維模式。這樣心理諮詢能夠幫助準父母理解情緒起伏的因由,從而擴闊對負面情緒的接納空間,並提升對自我的洞察力。

學習應對壓力的技巧

透過心理教育,心理學家會協助準父母學習放鬆、壓力管理、時間管理、正念和解決問題的技巧。這些應對壓力的策略可以使準父母更好地面對懷孕期間所帶來的挑戰和不確定性,以穩定情緒狀態和提升心理健康。

過度警戒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學習自我照顧和建立健康的界線

透過協助準父母制定自我照顧的日常安排,例如: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維持定時的進食習慣和探索有效的放鬆活動等。另外,心理諮詢過程中的自我探索可以促進準父母建立和維持與他人的健康界線,並學習優先考慮和回應自己的需要。

建立良好的溝通和支援網絡

在懷孕期間,伴侶或家人之間的溝通和關係,可能會因為壓力、情緒起伏或調適問題而受到影響。心理諮詢可以為準父母提供溝通技巧、情感支援和關係建設的心理教育和支援,從而增強伴侶及家人之間的連結和理解。另外,透過探索與朋友或其他懷孕婦女建立更好的溝通和聯繫方式,亦有助準父母提升情感上的支援,減少孤立感,並培養社群感。

為迎接新角色作更好的調適

懷孕將為準父母帶來新的角色和責任。在面對轉變時,準父母可能會引起焦慮和不安的情緒。心理咨詢的過程可以協助準父母消化、沉澱和整理作為父母的角色和責任上的轉變和調適,再配合教授親職教養的技巧,這樣能有助減輕準父母應對新的角色和責任所帶來的相關壓力和不確定性。

過度警戒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促進跨專業合作和協調藥物治療

心理咨詢及治療為準父母提供持續的心理及情緒支援和精神狀況監測,若負面情緒達到臨床關注的水平,心理學家能即時向精神科醫生作出轉介,以提供適切的藥物治療。

綜合以上所言,心理咨詢及治療能讓準父母更好地應對和過渡懷孕過程中所帶來的壓力和情緒需要。需要謹記的是,每一個人的經歷都是獨特的,所以確實的心理治療方向也是因人而異,並取決於當事人的實際情況。

過度警戒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詹美琪(圖片來源:受訪者授權圖片)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詹美琪(圖片來源:受訪者授權圖片)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