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當空 中暑嚴重致肝腎衰竭 | 6招預防+7步急救降溫法
撰文:劉承昕 | 編輯:SundayKiss | 相片:新傳媒資料庫
人體一般正常溫度應介乎攝氏36.6至37.4度;核心溫度,即口腔、腋下、肛門等位置的溫度則是37度。 當人體處於酷熱環境下以致體溫上升時,身體機能便會作出生理調節,包括增加排汗,以透過汗的蒸發排走體內熱能;同時擴張皮膚表面血管,讓更多血液流過,將熱能傳給周圍環境,藉此降低體溫。
環境溫度高難控制體溫
不過,當環境溫度過高,人體不能有效控制體溫,令其過高時,便會出現頭暈、頭痛、噁心、氣促及神志不清等熱衰竭癥狀。 若不及時處理,體溫可於數分鐘至一小時內,升至攝氏40度以上,令患者有心律不正、凝血功能出現問題,肝、腎衰竭,甚至休克等徵狀,形成中暑,並有生命危險。 醫生表示:「當患者出現中暑徵狀,其情況已十分危急,死亡率達一成,須盡快接受適當治療。」
除了體溫控制功能較差的小童及長者外,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如傷風感冒、糖尿病、硬皮症患者,以及部分服用藥物,包括服用抗組織胺藥、利尿劑或瀉藥等人士,均屬中暑高危一族。
心血管、呼吸道疾病患者除受病情影響外,他們須服用的藥物,亦與抗組織胺、傷風感冒等藥物一樣,會影響皮膚表面血管擴張功能,從而令患者散熱功能較差。 至於糖尿病患者的神經系統受病症影響,血管擴張功能變得較差;加上其感覺較遲緩,故容易中暑。 另外,硬皮症人士亦因皮膚表面硬化,影響散熱功能,故較易中暑;服用利尿劑或瀉藥等人士,則因其水分流失較多容易缺水,且其散熱功能亦較差,較易中暑。
中暑冷水抹身 急速降溫
中暑一般事出突然,未必有醫生在場。因此,若身邊有人在酷熱環境中感到不適,並出現熱衰竭或中暑徵狀,應:
- 將他送至陰涼地方,替他鬆開衣服。
- 同時,用濕毛巾替熱衰竭或中暑者抹身
- 向他潑水
- 讓他吹涼風
- 以及用冰敷其腋下、頸部或腹股溝(即大腿內側)等位置
- 又或以冷水沖淋患者頭部,以助散熱。
- 若患者仍有意識,應讓他喝水或含電解質飲料,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然而,若患者經已昏迷,周邊人士切勿為他灌水;否則患者可能因無法控制喉部與食道交接處的肌肉,讓水分滲入氣管,並直達肺部,造成肺炎,甚至引致窒息。 此時應立即送患者往醫院救治,醫護人員會為患者探熱及驗血,以確定他是否中暑或熱衰竭。 同時,醫生會為患者降溫,包括將其浸入冷水中、以冷水為他洗胃,或將冷水注入肛門,藉此降溫。
在炎熱的日子進行戶外活動,無論是否中暑高危人士,亦應採取充足措施預防中暑。除於出門前兩小時飲足夠水分,以及穿著寬鬆淺色通爽衣物、戴闊邊帽或雨傘外出,市民亦應留意三大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