嗇色園主辦可立中學 AI教育×職業博覽×SDG課程 培育前瞻國際視野人才
人工智能(AI)教育:培育人工智能應用先鋒
隨着人工智能(AI)的普及,可立中學近年積極推動AI教育,將其全面融入課程體系,積極營造創新與持續學習的校園文化。例如初中電腦科已落實教育局的「初中人工智能課程單元」,讓學生掌握AI基本原理與現實應用。學校亦與業界合作舉辦多項AI體驗活動,如「與AI談天」探索宇宙奧秘、「AI數碼動畫展」融合科技與藝術等,啟發學生的思維!
可立中學更運用「中學IT實驗室計劃」撥款,開設AI創客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成為校內AI應用先鋒。另外,學校亦有一系列的專業發展工作坊,邀請業界專家分享人工智能開發與實踐經驗。學校十分鼓勵學生開展AI主題報告,促進同儕學習,並計劃舉辦人工智能專題成果展,讓學生展示才華;而且更會組織海外參訪活動,拓展學生對國際AI發展的認知。
職業博覽:為未來職業生涯鋪路
除了積極培養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可立中學亦幫助學生探索職業方向,因此積極組織學生參訪企業,讓他們親身體驗職場實境,拓展行業視野並啟發生涯思考。學校更會舉辦職業博覽,邀請來自醫護、工程、金融、紀律部隊及社會服務等不同行業的校友代表,分享真實職場經歷和見解。學生可透過專題講座、即場交流環節,與業界專家直接對話,掌握不同職業的資訊,為未來升學及就業作出更明智的選擇。
可持續發展教育(SDG):培養世界公民意識
在培育學生的全球視野與社會責任感方面,可立中學積極推動SDG(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教育,旨在提高學生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認識與理解,並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各方面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內容包括:目標介紹、教育的重要性、跨學科學習、服務學習、促進行動。針對這些指標,學校制定三年發展藍圖,逐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並深化世界公民意識。於2024年期間,可立中學四位中四級學生參與由National Marine Biodiversity Institute of Korea舉辦之「6th MABIK Science Fair」的國際性比賽。參賽學生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報告,並向專業評審團詳盡講解及展示其研究成果。是次比賽中,學生以Researching on the Water Purification Potential of Bivalvia為研究主題,並榮獲銅獎,成績斐然。
第一年:理解全球問題和挑戰
可立中學引導學生認識全球正面臨的環境、社會與經濟問題,例如氣候變遷如何影響生活、為什麼有些人面臨貧窮與不平等,以及全球健康危機是什麼。透過真實案例和互動課堂,讓學生不再覺得這些議題遙遠抽象,而是與自己息息相關。
第二年:增強社會責任感
進入第二年,課程將會深入探討 SDG,讓學生確切了解到自己對社會和環境的責任,並思考能如何以實際行動成為有意識、有擔當的公民。
第三年:改善問題解決技能
這一年,可立中學鼓勵學生不但要多角度「想」,還要「做」,透過應用科學、人文和藝術的能力,提出創新解決方案,學校令學習走出課本,學生能真正體驗到自己也有改變世界的能力。
透過一系列的SDG教育,可立中學期望學生能積極參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行動,將所學化為行動!不管是校內推行環保回收、節能減碳,抑或是走入社區推動公平貿易、關注弱勢群體,學生們不會只停留在課堂討論,而是真正為社會做出貢獻。可立中學相信,透過這些實踐經驗,學生不僅能獲得知識,更將成長為具備全球視野、社會責任感和行動力的未來領袖!
重視學業成績 更重視學生未來發展
可立中學作為一所英文中學(EMI),透過資深教師團隊致力推動人工智能教育、職業探索及可持續發展課程,除了為學生建構多元而前瞻的學習環境,更彰顯學校與時並進、致力提供最全面教育的決心。可立中學的學生更屢次在公開試(DSE)中表現卓越,升讀大學的比率屢創新高,印證了學校在學術培育上的成果。此外,可立中學強調實踐能力與全人發展,透過豐富的體驗式學習,如學科考察、全方位學習日等活動,讓學生將理論應用於真實世界,為迎接未來挑戰奠定堅實基礎。
嗇色園主辦可立中學
地址:九龍爵祿街15號
電話:2322 2229
傳真:2320 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