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族裔

少數族裔青年用「作品說話」 1個杯倡共融 努力融入社會 望市民包容

中小學

廣告

在香港,處處宣傳「共融」,然而少數族裔青年有話兒。今次受訪的幾位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的同學,坦言少數族裔在港遇過很多考驗,文化衝突、語言障礙,雖令他們時有不適,又偏偏教少數族裔遇難愈強。這群年輕的少數族裔青年,為了帶動文化共融而參加了青年成就香港部(JAHK)「JA青年創業體驗計劃」的活動,設計出canAcap水杯,綴以HENNA圖案,帶來文化共融。
少數族裔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少數族裔日常從1個眼神、態度感不適

提到少數族裔,相信大家都會問有關共融的問題。而canAcap的同學Haleema直言自己算幸運,實際上並沒有遇過很嚴重的不公。不過,在日常生活中,如乘搭交通工具時人們的眼神或行為,甚至一些粗魯無禮的態度等小細節都會令她感到不適。面對別人的態度,他們並沒有太執著,反而把這些遭遇轉化成自省及管理的動力。正如另一同學Rahman所言,他們很多時沒法改變別人或社會的想法,唯一可做的是改變自己的行為以贏得尊重。所以首先做好自己,展示給別人一種良好的感覺,忽略那些歧視,聆聽內心,時刻提醒自己「我也是香港人」。Haleema補充:「我相信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醒自己,提醒自己需要適應華人社會,而並非只是一味要求別人接受自己的文化接受自己的想法做法,更多嘗試與華人接觸以及做朋友,透過日常的溝通更多了解華人社會的文化及習俗,久而久之一切便會自然融入起來,而不是需要刻意想方法融入。」這樣就能一一應對社會的「不友善」。

少數族裔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語言」是少數族裔面對最大的挑戰

然而在這群樂觀的孩子眼中,對於少數族裔最大的問題,其實是語言上的障礙。他們發現這些所謂的不公平,是加深怹們語言學習的難度,因為不公,像築起了一道牆,令少數族裔更不敢與本地人接觸和交流,只會流於與自己族裔的人生活,久而久之語言毫無進步,兩族人民的距離愈來愈遠。為了打破這道「文化高牆」,就要借助外援。組員Wasim憶述:「還記得當我們於油尖旺及深水埗購物時,基本上大部份店員也不懂英語,那時候我只能夠依靠google translate的幫忙,再加上自己的身體語言,勉強也能夠溝通。」Rahman補充:「有時我們亦會尋求老師的幫忙,老師會記下錄音着我們播放給店員聽,又或者直接透過電話通話解釋給店員知道我們所需。」反而找出了融入生活的一套方法。

少數族裔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直言:香港是我家

很多時,本地人都以膚色劃分「你我之別」,然而這群少數族裔青年卻把「香港視為己家」。Haleema表示:「其實我在香港土生土長,香港是我家。只是香港給我感覺就是十分急促及繁忙。」Hifsa續說:「我跟隨父母來香港讀書,作為學生及年輕人,香港給我的感覺是我可以好好發展不同方面的才能,令我可以展望更好的前景。」或許祖先不同,但他們在香港成長,也充滿了感情。

少數族裔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親手繪圖用以拉近兩族文化

這群小數族裔的青年,把多年生活上所遇到的點點滴滴一一表現在一隻隻手繪的杯子上。Hifsa坦言:「相信最特別的一定是手繪,每一隻玻璃杯也是由我們女生設計及繪畫,每一筆也是透過我們整個團隊雙手畫出來,而每個設計也是獨一無二的,透過不同的Henna設計及顏色混合,藉此以推廣我們少數族裔的文化,同時亦希望更多本地人了解我們的文化,以減少對我們的不了解及迷思。」籍此融合兩地文化。

少數族裔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擊倒語言障礙 設計自家品牌

在創業的路途上,最困難是在開始時,同學需要探索概念,當老師說產品應該從自身問題出發而引伸創作概念,那時候確實花費了不少時間。另外團隊合作亦是個難題,女生們不能太晚回家,有些亦需要放學後立即乘搭校巴回家,導致時間不彈性,很多時難以與同組同學於放學後商討及執行計劃。語言亦是一大障礙。是次活動給了同學一個機會走入社區嘗試購置產品所需的材料,雖然整個團隊都不懂中文,當與店員查詢及購買時都遇到很多問題。加上需要重新構思整個產品的概念,由於各種不同原因導致原本的計劃未能執行,最後需於短時間內重新計劃一個全新的產品及概念,那個時候不斷追趕死線確實十分辛苦。

鳴謝受訪者

JA青年創業體驗計劃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受訪者授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