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

臉黃面青、無厘神氣?中醫9大體質養生療法

健康

廣告

阿媽常說「你體質唔好,唔食得辣、唔飲得凍嘢、唔吹得風……」,究竟「體質」是甚麼? 今期請來東華三院的王澤森上醫館中心主任,教大家正確辨識「體質」。

「體質」多達九種

不少人愛自辨寒、熱底,繼而自行食療調養身子,但此做法易有偏頗!東華三院王澤森上醫館中心主任李捍東醫師表示,不同體質有不同特徵、患病傾向,辨清楚後才能因應不同特性,進行相對應的飲食、運動、治療方法,以調整偏頗失衡的身體狀態,但體質又豈止寒與熱。「據北京中醫藥大學王琦教授他們鑽研逾三十年,總結出人的體質共分為九種。」

港男比港女健康

九種體質中只有一種「平和質」最為健康,但以中心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的求診者數據來看,三千五百個案例中,有10%男性屬此健康體質,女性則只有6%。雖然體質屬先天遺傳,但同時受着後天的環境、社會、飲食及精神等因素影響,而逐漸形成的特質,故可以通過養生保健或治療來調整。八種體質中均可出現寒、熱、虛、實不同狀態,是需由專業中醫師來望、聞、問、切, 才能精準地辨識,再進行正確調養。

九種體質

平和質: 不肥不瘦,面色、肌膚、頭髮富光澤,精力充沛,大小二便正常,睡得食得,耐寒受熱。性格開朗,較少患病。
氣鬱質: 身形瘦削,常打嗝與嘆氣,喉嚨似有異物,睡得差又無食慾,易緊張及焦慮,苦瓜臉又健忘。性格內向憂鬱。易患失眠症、抑鬱症等。

氣虛質: 肌肉不壯,易氣促,常流虛汗,臉黃,口淡,髮無光澤,頭暈健忘,常有「未屙完」便意,臉容疲倦。體虛易感冒。
陽虛質: 肥白,肌肉鬆,手腳冰冷,臉與唇色淡白,易甩頭髮,精神不振,貪睡出汗,食生冷食物易不適。性格內向,多患寒症,易水腫、腸瀉及陽痿。
陰虛質: 身形瘦長,身體、手足心易熱,口乾舌燥眼乾澀,臉頰潮紅或發熱,膚乾多皺紋,易失眠,大便乾結,小便不暢。性情易躁,易患陰虧燥熱病症。

痰濕質: 肚腩大而鬆軟,汗多及面油多,痰多兼胸悶,臉黃眼浮腫,嘴常有黏膩及甜感覺,嗜甜及肥膩食物。性情溫和忍耐,易患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濕熱質: 偏瘦或偏肥,易有暗瘡,有口氣,眼見紅絲,感疲倦,大便黏滯或燥結,男陰囊潮濕多汗,女易有黃色分泌物。性格急躁易怒,易患黃疸或火熱病等。
血瘀質: 瘦人為多,臉色暗淡伴有色斑,常有黑眼圈,皮膚暗啞,易有痛症,常見經痛,多血塊或經血瘀黑。心情煩躁,較易患中風、冠心病等。
特稟質: 無特殊肥瘦外形,屬過敏體質,經常鼻塞、打噴嚏、流鼻水, 又易出風團或皮膚輕抓易紅。易患過敏性疾病,如哮喘、鼻敏感等。

辨識步驟系統化

辨識體質如何運作,當然不只限於醫師的把脈望診,求診者首要填寫一份長達過百條的問卷,清楚交代生活習慣、身體狀態、個人病歷、家族病史等,繼而由專責的姑娘,幫忙量度身高、體重、血壓等身體指數,再把問卷資料同時輸入電腦以綜合資料,然後交到醫師手上,以望、聞、問、切原則,觀乎求診者的氣色、脈象,配合電腦綜合的資料,最後得出一份身體報告。
「報告會註明體質屬性、體質特點、個別的養生方法建議,包括飲食注意事項、運動強度建議、湯水食療、中藥調理、針灸推拿或薰蒸療法。」李主任還說,如果發現有其他病徵,例如懷疑有腸道問題,醫師會建議患者至西醫的腸胃科跟進,看是否有需要照腸鏡。

求診者需填寫一份過百條提問的身體問卷,作為醫師的臨床診症基礎,以便得出最準確的體質辦識報告。

綁上皮帶來固定求診者坐姿後,專業推拿師就會因應求診者患處作推拿治療。

養生療法度身訂做

屬「平和質」者保持恆常的飲食及運動習慣則可,中醫對於其餘八種體質失衡者,則有各樣化的處理手法,例如八種體質的氣虛情況,治療主線為健脾益氣,忌耗氣、油膩、難消化的飲食,不宜過度流汗易傷元氣的運動,然後再因應個別體質的特徵來作針對性處方,有的可能需要配合針灸、推拿或薰蒸。
「中醫還會『異病同治』之法,例如高血壓與糖尿病者, 均有氣虛情況,治療方針以補氣為基礎。又或是『同病異治』,例如對付感冒,會因應風熱、風寒或暑熱夾濕,而定下清熱、袪暑、袪濕等不同療法。」由此可見清楚辨識體質,不但能有助醫師對症下藥,更讓求診者能準確地作出配合, 包括飲食、運動、起居習慣等。

醫師會因應個別情況,處方全身或手腳藥材薰蒸,或針對性推拿,但非人人適合,要看體質與症狀。

東華三院王澤森上醫館,設有全港首創的體質辨識門診。

個案 半年減氣鬱病徵
「我手腳經常麻痺,有時右手手指見痛,月經時早時遲,又睡得不好,兼且有頭痛腹痛,奇怪手腳是凍的,但人就覺得發熱。」去年底,四十餘歲的陳太經朋友推介來到東華三院的上醫館作體質辨識,檢查結果屬「氣鬱質」。醫師指陳太體質容易焦慮、多愁善感影響肝生理功能,經期不準及容易失眠都屬氣鬱特性,所以處方調理肝脾及清肝瀉熱的中藥外,還教她穴位按壓以紓解神志,包括三陰交、內關、血海,同時配合湯水食療,如理氣健脾的「合掌瓜淮山蓮子湯」、疏肝解鬱的「玫瑰花菊花茶」、補氣血及養心安神的「小麥紅棗百合蓮子粥」。

陳太在這大半年中,平均每月見醫師1至2次,堅持服用中藥、按壓穴位及煲湯食療,來到今天雖不是完全好轉,但頭痛、耳鳴症狀減輕,減少了胃脹、噯氣情況,及又能入睡到天明。「以前以為自己氣虛,原來正確來說是氣鬱,自己又不懂中藥食療,有醫師跟進, 安全得來真的見效,手腳麻痺感覺大大減輕,又減少周身不適感,所以會繼續。」陳太說。

中醫指藥補不如食補,簡單的小毛病可靠食療來解決,所以體質報告上特別會為各求診者推介三款具療效湯水。

 

撰文:曾莉嘉
攝影:Clay、新傳媒資料室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