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暑

中醫夏季消暑保健宜忌

健康

廣告

中醫二十四節氣的六個夏季節氣中,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接踵而至,氣溫動輒超過攝氏30度,炎炎夏日, 消暑 降溫自然想到透心涼的冷飲凍食等,但進食過量會使身體的脾胃和陽氣受損。根據中醫四時養生—— 夏季防暑的理念,中醫師林婉珺以下將教大家趕走暑氣的方法,以及要注意的地方。

●撰文:Heidi
●相片:Thinkstock

注意室內外溫差

林醫師稱出汗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所以夏天在室外出汗可散熱降溫,減低中暑機會,但她指從戶外汗流浹背回來,風扇、冷氣不宜直接吹向身體,因體表溫高一下子站到風口,溫度驟降會造成刺激,血液循環減慢,令汗孔緊閉、排汗不易,暑濕在體內不能通過出汗散發,容易導致濕熱鬱積。此外,室內外溫度不宜相差太大,從炎熱的室外突然進入低溫室內,寒邪易入經絡,體虛者會出現頭暈、頭痛、流鼻水等身體不適。如家中有小孩,父母要特別注意室內溫度,室內外溫差應控制在5至10度左右;還有於戶外玩耍、運動後,不宜立即沖冷水澡,因衞氣仍在運行,冷水會抑壓陽氣,應先抹汗待身體冷靜後才以暖水洗澡。

凍食易致脾胃受損

炎夏為求快速 消暑 ,不少人會選擇喝凍飲或吃冰凍食物,但在中醫角度,食物冷熱溫度要適合人體溫度,應「熱無灼唇,冷無冰齒」。而且生冷食物容易導致寒濕內盛,令體內水液受阻,而「脾」喜燥惡濕,濕濁停留,不單會傷害脾胃功能,使消化功能和抵抗能力下降,久而久之更會積聚成痰,影響經絡及氣血運行。林醫師稱要求夏天飲食溫熱,一般人難以做到,不過以冷飲凍食消暑要適量,凍飲可少冰或走冰,冷凍的食物如西瓜等,從雪櫃取出後可在室溫存放一會才進食,減少凍飲冷食對身體造成的負擔。另外,林醫師提醒若是大量出汗所致的口渴,應以溫水或淡鹽茶水止渴。

喝粥能生津補液

除了生冷食物會加重脾胃負擔外,煎炸、油膩及辛辣的食物會影響消化功能,容易引起食慾不振及食滯的情況,故林醫師指夏季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適當選取一些清熱、解暑、利濕的食材,如綠豆、白扁豆、西瓜、黃瓜、苦瓜等,亦應多吃通便利尿的食物,保持大小便暢通,使體內暑熱從二便排出。中醫認為夏季高溫汗多易傷津液,而人體70%由水構成,所以補充水份尤其重要,林醫師建議以喝粥生津補液,因為粥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而且適合夏日的藥膳粥,還能補養身體,如蓮子冬瓜粥,具清熱、降火、利尿、治水腫之效,可提升食慾;又如紅豆薏仁粥,能健脾除濕、去水排毒,更可促進排便,特別適合長時間待在辦公室的上班族。

午休安神補精力

夏季晝長夜短, 人體作息又會順應自然,習慣晚睡早起,但正午時分正值全日最高溫,容易讓人感覺精神不振、悶熱困倦,加上高溫燥熱使人心煩意亂,適時、適量的午休可補睡眠不足,同時消除疲勞和恢復體力,還可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夏天外出要作好防暑措施,衣着以鬆身、清爽、透氣為主,避免在烈日下曝曬,或長時間逗留在悶熱不通風的環境,並且多補充水份、電解質,以免人體熱適應功能失調,令散熱受阻,導致體溫升高,出現中暑。

消暑 湯水推介

老黃瓜木棉花化濕湯(2-3人份)

材料:
老黃瓜 1個木棉花 30克
雞蛋花 30克
薏米 30克
瘦肉 600克
炒扁豆 30克
淮山 20克
陳皮 1角
薑片 3片

做法:
1. 老黃瓜洗淨切塊,清洗木棉花,搓淨表面的灰塵;薏米、扁豆洗淨,用清水浸泡一小時;陳皮洗淨,刮掉白色內瓤;瘦肉洗淨,切
塊,汆水撈起。
2. 將所有材料一起放入到砂煲中,加適量清水,用大火煲開後煮20分鐘,再轉小火煲1個小時即可。

功效:健脾和胃,消暑清濕熱。

五指毛桃粉葛煲鯪魚湯(2-3人份)

材料:
五指毛桃 50克
赤小豆 30克
粉葛 800克
陳皮 1角
鯪魚 500克
生薑 3片

做法:
1. 先將五指毛桃、赤小豆、陳皮洗淨後備用;然後將粉葛削皮洗淨切塊。
2. 將鯪魚清洗乾淨後瀝乾水份,然後鍋中放油,慢火煎至金黃。
3. 最後將所有材料一起放入煲內,加入2,500毫升清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煲2個小時;最後放入適量食鹽即可。

功效:健脾袪濕,舒筋活絡。

茵陳淮山鰂魚湯(1人份)

材料:
綿茵陳 12克
淮山 20克
赤小豆 15克
白扁豆 20克
葱白(連根) 2條
鰂魚 1條

做法:
鰂魚洗淨去腸,略煎;煲13碗水,加入材料煲1.5小時,調味即成。

功效:健脾益氣,清熱利濕,紓緩皮膚痕癢。

洛神花茉莉薄荷茶(1人份)

材料:
洛神花 3朵
茉莉花 5克
薄荷葉 3克
蜜糖 適量

做法:
將上述材料放入杯中,加入沸水焗15分鐘,此時水溫應約60度,加入蜜糖即成。

功效:健胃消脂、生津消暑、活血化瘀。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