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期胃癌

末期胃癌|港末期胃癌患者佔6成 楊嘉驃:想利用自己現在的身份再做更多

健康

廣告

末期胃癌|抗癌本來就不容易,被診斷患上末期癌症尤甚,末期胃癌患者楊嘉驃接受小編訪問提及由得悉和對抗癌病的經歷,並講述為何在生活中以自身有限的力量向有需要人士提供幫助。他指:「想利用自己現在的身份再做更多」。有外科顧問醫生與大家探討在本地患胃癌的趨勢,解構這病的成因、發病和高風險的群體,以及預防的方法,避免在末期才知道患病。

胃癌知多啲 末期患者佔6成

胃癌在香港是一種常見的癌症,根據衛生署2021年的數據顯示,胃癌新症數目是諸多常見癌症中排名第6位。新症數量之多,港安醫院司徒拔道外科顧問醫生楊丕祥認為,這癌病值得人重視。

他指,胃癌本是一種可預防的癌症,但香港6成患者被診斷已是末期胃癌,正因為現時未有胃癌篩查計劃。早期胃癌往往沒有症狀,直到腫瘤增長到一定大小時才會出現問題,所以本地早期胃癌的診斷率較低,6成患者被診斷已是末期胃癌。

末期胃癌患者楊嘉驃 親剖患癌經過

楊嘉驃(Gabriel)便是一檢查,於2022年4月發現患上末期胃癌。他自去年公開捐款80萬元給兒童癌病基金起,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而他在作出這連串舉措和被診斷患癌病前,只是一個打工仔。

末期胃癌
(圖片來源:楊嘉驃IG圖片)

他大學畢業與朋友創立環保初創,賣紙飲管和研發可以重用的環保飯盒,後來轉到投行工作,工作繁忙會食無定時,所以腸胃不適都不以為然,直到容易食滯有胃氣、胃氣有異味看醫生,便知悉患有癌病。

他指,診斷後很快接受了患病的事實,積極面對後續的療程。初期嘗試醫治進行了4回合的化療,醫生見成績理想,便批准他可以切除胃部。但到之後再進行後續化療,他體內檢驗出仍有癌細胞,結果並不理想,末期胃癌的癌細胞轉移到肝臟。

Gabriel的社交平台帳號講述他的患病經歷,是積極與悲觀兼之。小編問及他為何選擇走上分享的路,他指:「想利用自己現在的身份再做更多」,包括幫助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親自製作明信片和捐出所得款項,到最近學習畫畫、創作歌曲,並接受了多間媒體訪問親自剖白患病的故事,向外界講述末期癌病患者的不容易。

末期胃癌
(圖片來源:楊嘉驃IG圖片)

休養,是他目前其中一個「工作」,而他另一個最大的希望,是改善情緒和心理質素,盡量珍惜和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

末期胃癌
(圖片來源:楊嘉驃IG圖片)

日韓推定期胃鏡篩查

如何改善香港6成胃癌患者是末期的事實?楊丕祥指,參考亞洲地區內的日本和南韓,由於胃癌屬高發病率,便實施了定期篩查計劃,來提高早期診斷率。他續指,日韓的早期胃癌診斷率達2至4成,皆因這篩查及早分出高風險和低風險的人,若患有細胞病變的人便要每年進行檢查。

為甚麽照胃鏡很重要?

楊丕祥指,近來胃癌的數據有年輕化趨勢,患者年齡群組由30歲至50歲,過去的數據則是60歲以上。除了都市人食無定時外,還因為人們初期胃病未必會立即看醫生,直到真是很不舒服才會掛號看症,因而有機會延誤了病情。

故此,他認為預防胃癌至關重要的一點,是早期胃鏡檢查。特別對於高風險群體,包括有「腸化生」的人士、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士及與其有親密接觸的人士、擁有家族病史的人士。戒煙、限酒和保持規律飲食,也可以降低患胃癌的風險。

可能演變成胃癌的先兆

  • 幽門螺旋桿菌,胃部感染了這菌的患者,有機會通過口水傳染給其他。
  • 「腸化生」,指胃黏膜的上皮細胞,演變成近似腸黏膜的上皮細胞。
  • 細胞病變。

對於末期胃癌患者,治療選擇通常集中在緩解症狀和改善生活質量。化療和標靶治療可能有助於延長生命,但目前針對胃癌的標靶治療藥物,患者要配對到相應的機會較低,所以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預期壽命通常6個月到1年。其他便紓緩治療,如使用止痛藥物嗎啡等。

撰文:Bubble圖片來源:楊嘉驃IG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