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甲治療+成因|灰甲會傳染?三成患者遭歧視 港人誤解其傳染途徑

灰甲治療+成因|灰甲會傳染?三成患者遭歧視 港人誤解其傳染途徑

健康

廣告

灰甲治療+成因|炎夏是灰甲感染的高峰期。衛生署有研究顯示,春天後期至暑假期間溫暖潮濕,加上不少人會到沙灘或游泳池暢泳降溫,在消暑的同時可能會成爲真菌的「獵物」,感染灰甲。另有全球首次進行的灰甲調查,有近六分之一受訪者患有灰甲;約三分之一對灰甲存誤解,例如其成因及傳染途徑等。

三成灰甲患者遭歧視 港人誤解其傳染途徑

亞洲皮膚醫學大會一項「灰甲觀感調查——工作、社交及心理影響」調查,訪問了1,017名本港18歲或以上市民,結果發現近六分之一受訪者患有灰甲。當中33%人表示,曾經因爲患有灰甲,而遭受其他人評頭品足,甚至避免與他們接觸。調查更發現,若灰甲患者出現在公共場合,如泳池、海灘及健身室,會被視爲自私和不禮貌,以及會被認爲個人衛生狀況差。參與是次調查的皮膚科專科醫生表示,市民對灰甲患者有負面評價,源於對灰甲存的誤解。「上述調查發現近三分之一受訪者,並不了解灰甲真正成因;另有近半港人不知道如何治療灰甲。」

灰甲治療 三成灰甲患者遭歧視 港人誤解其傳染途徑
(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

灰甲成因:由真菌感染引發

該項調查的受訪者當中,有42%誤以爲抗生素能治療灰甲;26%及24%人以爲酒精、醋,或中草藥可殺滅真菌;16%則認爲「gel甲」可保護受感染的指甲。皮膚科專科醫生表示,灰甲由真菌感染引起,最常見受感染的是腳趾甲,但也可影響手指甲。醫生指,不少港人對灰甲存有誤解,甚至有人會對患者存有偏見。

灰甲治療 牛油果綠美甲
(圖片來源:RED@一只奶瓶記)

醫生續稱,灰甲較少透過與人非直接接觸傳播。換句話說,一般社交活動不會造成感染,因此毋須過度擔憂。灰甲主要通過與患者直接接觸,或共用拖鞋、毛巾,以及指甲銼等個人衛生用品傳染。此外,只有在皮膚或指甲破損的情況下,真菌才能入侵。除上述因素會感染灰甲外,倘長期及經常在溫暖或潮濕環境下,穿著不透氣的鞋;加上指甲或腳甲破損,均會增加感染真菌的機會。醫生提醒,市民到泳池、海灘及公共浴室時,切勿赤腳行走,應穿上拖鞋防止感染真菌,減少患上灰甲的機會。

市民除對灰甲認知不足外,對灰甲治療亦存有誤解,包括以爲抗生素、酒精及醋等可殺滅真菌,惟醫生指這類方法全無醫學根據。醫生表示,不少灰甲患者會自行處理灰甲,以致延誤治療,導致灰甲問題愈來愈嚴重。「若懷疑自己患有灰甲,勿自行用藥,應盡早求醫。」醫生警告,指甲真菌感染有機會擴大感染至其他器官,導致嚴重的細菌感染如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會感染食肉菌,引致壞死性筋膜炎,嚴重可致命。」

灰甲治療:多以外用藥物治療灰甲

醫生指,灰甲的徵狀與不少指甲的感染病症相近,例如非真菌感染、皮膚病、外傷或化學品的反應,從外觀上難以分辨。「因此,醫生需要透過抽取指甲的樣本,進行真菌培殖才能確定病症,以進行針對性治療。」

治療灰甲有三種不同方法,包括外用藥物如抗癬軟膏、藥水及甲油,以及口服藥物及移除受感染的指甲,當中以外用藥物最常見。抗癬甲油是近年常用的治療灰甲藥物,不但藥物較易滲透進指甲内,因使用方便,能增加接觸高濃度抗真菌成分的時間。醫生強調,灰甲患者應及早求醫,並接受適當且具臨床療效的抗真菌藥物治療。「由於指甲及腳甲生長緩慢,手指甲需要6個月;腳趾甲需要12個月才能恢復健康。患者應保持耐性,按指示完成療程,避免灰甲感染再惡化。」

灰甲治療 灰甲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灰甲會傳染?及早認識灰甲 注重個人衛生

港人對灰甲存在不少誤解,顯示對灰甲認知不足。醫生呼籲,公衆應及早認識灰甲的成因及治療方法,避免感染之餘,也可減少對灰甲患者的偏見。灰甲最常見徵狀,是從指甲末端部分開始感染,會出現變色、變黃、甲碎、甲屑或異味等。嚴重者的指甲甲板會變厚,有機會形成一層層薄片,甚至會脫離甲床。除外觀上的影響外,灰甲患者亦有機會在穿著鞋子時,感到不適及痛楚。

預防灰甲應注重個人衛生,經常要保持腳部及趾縫間清潔乾爽,特别是在溫暖及潮濕環境下工作人士, 例如救生員等。市民到公共泳池游泳時,應避免赤腳行走,減少腳部感染的機會。夏天氣溫熱容易出汗,倘長時間穿著運動鞋,應每天清潔雙腳及更換襪子。此外,指甲銼等個人衛生用品是灰甲傳染途徑之一,修剪指甲前後要徹底清潔及消毒工具,避免交叉感染。

灰甲治療 三成灰甲患者遭歧視 港人誤解其傳染途徑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

如何判斷是否灰甲?

醫生指,灰甲的徵狀與不少指甲的感染病症相近,例如非真菌感染、皮膚病、外傷或化學品的反應,從外觀上難以分辨…詳情請看

如何治療灰甲?

治療灰甲有三種不同方法,包括外用藥物如抗癬軟膏、藥水及甲油,以及… 詳情請看

關鍵詞
潮濕灰甲
撰文:郭韻婷|編輯:SundayKiss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Shutterstock、RED@一只奶瓶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