鑊鏟

17款膠鑊鏟5款檢出致癌物 消委會: J M J浸滾油1分鐘已熱熔變形

健康

廣告

膠鑊鏟是不少家庭必備的廚房用具消費者委員會(消委會)測試 17 款中式膠鑊鏟,發現 1 款未達標示的耐熱溫度, 鑊鏟頭浸入 200°C的花生油 1分鐘內已熱熔變形。檢測結果亦顯示,逾半樣本用 於烹煮酸性食物,以及 3 款在烹煮含酒精食物時釋出的雜質量超出歐洲標準規限,另有 5 款樣本檢出初級芳香胺,不符合歐洲標準要求。當中雜質釋出量最高超標達 11 倍的樣本,同時檢出初級芳香胺含量高達 9.7mg/kg,總評僅獲 1.5 分。

17款中式膠鑊鏟鑊鏟耐熱測試

測試樣本包括17款中式膠鑊鏟,每個 大約售價介乎$12至$99不等,樣本購自百貨公司、超級巿場或生活用品店,除2款樣本沒有標示製造物料外,其餘均標示為尼龍 (nylon)、 聚酰胺或聚醯胺塑料 (polyamide,簡稱PA,俗稱尼龍)。測試方法是將樣本的鏟頭浸入油溫 200°C的花生油中15分鐘,取出及冷卻4小 時,然後檢視鏟頭外觀是否有顏色改變、 起泡或熱熔等情況。

J M J鑊鏟熱熔變形

測試結果顯示「J M J」( # 1 5 ) 樣本的鏟頭浸入熱油後1分鐘內,已熱熔變形,與其標示的溫度220°C不符,實驗室以紅線光譜分析儀檢視其物料,發現實為聚丙烯,一般熔點約為160°C至170°C。該樣本雖然附有中、英文告示「切勿將此產品停放熱鍋上」,但消費往往於使用前先除去該告示,而在烹調食物時,鑊鏟也經常被放置在煮食器裏。

鑊鏟 J M J(圖片來源:消委會)
J M J(圖片來源:消委會)

「GastroMax」(#5)及「Suncraft」尼龍中式鑊鏟(#6)樣本於測試後也出現輕微變形,但仍然可用。「意美廚」(#17)的物料測試後出現起泡情況。「Daiso」(#12) 樣本於測試後鏟頭物料輕微變色。其餘樣本於測試後未有發現外觀上的改變或熱熔等問題。消費者要注意勿把膠鏟頭浸泡在熱油中過久,以免產品損壞或加速老化。

鑊鏟 GastroMax(圖片來源:消委會)
GastroMax(圖片來源:消委會)
鑊鏟 Suncraft(圖片來源:消委會)
Suncraft(圖片來源:消委會)
鑊鏟 意美廚(圖片來源:消委會)
意美廚(圖片來源:消委會)
鑊鏟 Daiso(圖片來源:消委會)
Daiso(圖片來源:消委會)

鑊鏟熱熔變形釋出雜質

以膠鑊鏟烹煮、翻炒或攪拌食物,在 加熱情況下,除可能釋出未完全聚合的尼 龍單體外(如鑊鏟是尼龍製),還可能釋出其他雜質,例如添加劑(如穩定劑、着色劑等)、降解物等,並遷移至烹調中的食物, 攝入後可能有健康風險。

鑊鏟 (圖片來源:消委會)
(圖片來源:消委會)

酸性的食物鑊鏟測試

將各樣本浸泡於100°C的3%醋酸 4小時3次,然後檢測樣本浸泡第3次時 溶於醋酸的雜質釋出量。結果顯示9款 樣本的雜質釋出量等於或超出歐洲的標準規限(10mg/dm2),由10至120mg/dm2 不等,當中「意美廚」(#17)的釋出量最高 (120mg/dm2),超出標準限值11倍,次為 「Tefa」l (#14)及「Chef’s Favor」(#16), 釋出量皆為23mg/dm2。雖然餘下8款樣 本的釋出量均低於歐洲的標準規限,但當中「Suncraft」尼龍中式鑊鏟(#6)及 「Rossetti」( # 7 ) 樣本的釋出量均高於9 mg/dm2,接近標準規限,值得關注。

鑊鏟 意美廚(圖片來源:消委會)
意美廚(圖片來源:消委會)

鑊鏟 (圖片來源:消委會)
(圖片來源:消委會)

Chef’s Favor

鑊鏟 (圖片來源:消委會)
(圖片來源:消委會)

Tefa

鑊鏟 Suncraft(圖片來源:消委會)
Suncraft(圖片來源:消委會)
鑊鏟 (圖片來源:消委會)
(圖片來源:消委會)

含酒精的食物(10%乙醇)鑊鏟測試

將各樣本浸泡於於100°C的10%乙 醇4小時3次,然後檢測樣本浸泡第3次時 溶於乙醇的雜質釋出量。結果顯示3款樣本 包括「Tefa」l (#14)、「Chef’s Favor」(#16) 及「意美廚」(#17) 的雜質釋出量超出歐洲 的標準規限,由12至14mg/dm2,其餘14款 樣本均低於10mg/dm2,當中「JMJ」(#15) 的釋出量更低於檢測限。

鑊鏟 Tefa(圖片來源:消委會)
Tefa(圖片來源:消委會)
鑊鏟 Chef’s Favor(圖片來源:消委會)
Chef’s Favor(圖片來源:消委會)
鑊鏟 意美廚(圖片來源:消委會)
意美廚(圖片來源:消委會)
鑊鏟 J M J(圖片來源:消委會)
J M J(圖片來源:消委會)

5款樣本檢出初級芳香胺

初級芳香胺是一些含胺類化學物質, 可用來生產工業用的偶氮染料(azo dyes) 和某些聚合物(copolymer)。使用食物 接觸用塑膠物料時可能釋出PAA。雖然大部分PAA均不會威脅人類健康,但亦有少數PAA,例如4,4’-methylenedianiline (簡稱4,4’-MDA),被國際癌病研究組織(IARC)定為可能令人類患癌的物質 (2B級別), 或可透過廚具、食物包裝等遷移至食物,長期攝入或有潛在的健康風險

測試結果顯示,5款樣本包括 「Circulon Elite」(#9)、「EZ Cook」 (#13)、「Tefa」l (#14)、「Chef’s Favor」 ( # 16 ) 及 「 意 美 廚 」( # 1 7 ) 檢 出 的 P A A 超出歐洲標準規限,含量由0.02至最高 9.7mg/kg,當中「意美廚」(#17)所檢出的 PAA最高。

鑊鏟 Circulon Elite(圖片來源:消委會)
Circulon Elite(圖片來源:消委會)
鑊鏟 EZ Cook(圖片來源:消委會)
EZ Cook(圖片來源:消委會)
鑊鏟 Tefa(圖片來源:消委會)
Tefa(圖片來源:消委會)
鑊鏟 Chef’s Favor(圖片來源:消委會)
Chef’s Favor(圖片來源:消委會)
鑊鏟 Chef’s Favor(圖片來源:消委會)
Chef’s Favor(圖片來源:消委會)
鑊鏟 意美廚(圖片來源:消委會)
意美廚(圖片來源:消委會)

消委會指塑膠鍋鏟質地輕巧、鏟身較薄,且價格相對便宜,款式選擇也多,使用時不易刮傷易潔鍋的塗層。但需注意不宜長時間接觸高溫熱油或食物。
木製或竹製鍋鏟的邊角通常設計得較為圓滑,同樣適用於易潔鍋,翻炒時不易損傷鍋面。這類鍋鏟質地輕盈,可與塑膠鍋鏟媲美,且材質天然、屬可再生資源,比塑膠更為環保。不過,木質或竹質鍋鏟的鏟身一般較塑膠款厚,手柄設計也較為直硬,使用時可能不夠靈活。此外,若鏟頭經常接觸熱油、深色食物或醬汁,長期使用容易染色,並可能因冷縮熱脹而出現裂痕,裂縫處也易藏污納垢,難以徹底清潔。這類鍋鏟還有一個缺點是吸水性強,不易風乾,在潮濕環境下容易發霉,因此使用後務必擦乾並存放於乾燥處。

總的來說,竹製、木製與塑膠鍋鏟各有其優缺點。只要正確使用,消費者可根據個人偏好與習慣,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款式。

在選購塑膠鍋鏟時,應仔細檢查產品表面是否光滑平整,邊緣是否圓潤無尖角,並確認標籤資訊完整,包括耐熱溫度與保養說明等項目。
選擇時也需考慮鍋鏟與家中易潔鍋的匹配度,留意其重量、長度、鏟頭寬度、弧度及面積是否順手,建議實際握持試用以確認操作舒適度。
使用時需注意,塑膠材質在高溫下可能釋出雜質,應避免長時間接觸熱油、酸性或含酒精的食物,也不宜將鍋鏟留置於鍋中與食物一同加熱。
若烹調方式涉及油炸或需長時間高溫攪拌,建議改用木製、竹製或其他耐高溫材質的廚具,以確保安全與耐用性。

參考資料:消委會

圖片來源:消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