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貫東

新聞女王|馬貫東被指遭何依婷拖累將失「飛躍獎」曾自爆遭1人掟劇本

娛樂

廣告

現年37歲的TVB藝人馬貫東,早前在《破毒強人》中飾演杜飛一角贏盡好評,而最近在《新聞女王》中飾演何依婷好友Slash,可惜被指角色與之前亮眼表現好大落差,劇情中故作神秘,但原來平平無奇,亦未有突破性演出令觀眾大跌眼鏡!入行已16年的馬貫東早前受訪曾自爆遭合作演員掟劇本⋯⋯
即睇《新聞女王》26集結局劇情劇透

新聞女王|馬貫東角色背景模糊

今年叫雙飛角逐飛躍及配角獎項的馬貫東,在台慶劇《新聞女王》中飾演曉薇(何依婷飾)好友Slash,而早前憑《破毒強人》中杜飛一角贏盡好評的馬貫東,雖然今次沒有飛身躍入車廂的震撼性場面,但自16集出場後一直默默守候在曉薇身邊的他,憑藉窩心無私舉動及可愛笑容成功入屋。不過,觀眾開始猜測馬貫東角色動機:「好像他是馬明的線人」、「感覺這男的會是下一個新聞的引子」、「個男的可能是跟踪狂」。

新聞女王馬貫東觀眾開始猜測馬貫東角色動機
觀眾開始猜測馬貫東角色動機(圖片來源:TVB)
新聞女王馬貫東馬貫東早前憑《破毒強人》中杜飛一角贏盡好評,一出場勁有殺氣!
馬貫東早前憑《破毒強人》中杜飛一角贏盡好評,一出場勁有殺氣!(圖片來源:TVB)

新聞女王|何依婷拖累飛躍進步馬貫東

何依婷自從妹妹陳若思過世後,大受打擊開始「神神化化」,幸好馬貫東呢位天使出現,為何依婷抑鬱症得到解救。被貶往網誌部的何依婷在馬貫東協助下,獨家拍得「私竇酒吧利益輸送,政商界隻眼開隻眼閉」的獨家新聞,劇中變「新聞女神」受網友擁戴,現實中網友唔Buy呢對CP,更指何依婷的演技未能取悅觀眾,更拖累「運輸兵」馬貫東的發揮。「一講曉薇個part就開始悶」、「不想睇白卡婆」

新聞女王馬貫東現實中網民唔Buy呢對CP,更指何依婷的演技未能取悅觀眾,更拖累對手馬貫東的發揮。 「一講曉薇個part就開始悶」、「不想睇白卡婆」
現實中網民不Buy呢對CP,更指何依婷的演技未能取悅觀眾,更拖累對手馬貫東的發揮。「一講曉薇個part就開始悶」、「不想睇白卡婆」(圖片來源:TVB)

劇透注意!馬貫東遇車禍重傷離世

第22集劇透,富二代孔德賢引發一場非法賽車,故意陷害馬貫東遇車禍,最後重傷不治。何依婷深受打擊,打算投海自盡,幸好被Man姐阻止。何依婷到馬貫東的葬禮上,見到了其父母,知道了他真名叫做葉國棟。

新聞女王 馬貫東 第22集劇透,富二代孔德賢引發一場非法賽車,故意陷害馬貫東遇車禍,最後重傷不治。
第22集劇透,富二代孔德賢引發一場非法賽車,故意陷害馬貫東遇車禍,最後重傷不治。(圖片來源:TVB))
新聞女王 馬貫東
(圖片來源:TVB))
新聞女王 馬貫東 何依婷到了馬貫東的葬禮上,見到了其父母,知道了馬貫東的真名叫做葉國棟。
何依婷到了馬貫東的葬禮上,見到了其父母,知道了馬貫東的真名叫做葉國棟。(圖片來源:TVB)

新聞女王|馬貫東曾自爆遭演員掟劇本

馬貫東早前接受無綫娛樂新聞台主播潘盈慧《星光路上》訪問,大談入行16年點滴,問到入行多年最深刻事件,他坦言曾遭合作演員掟劇本,更一直找不到背後原因:

「我到依家都不知原因係咩,但大家對緊稿時跟住無啦啦掉我劇本,跟住我呆咗點解要咁做嘅?」

新聞女王馬貫東問到入行多年最深刻事件,他坦言曾遭合作演員掟劇本,更一直找不到背後原因
問到入行多年最深刻事件,他坦言曾遭合作演員掟劇本,更一直找不到背後原因(圖片來源:TVB)
新聞女王馬貫東曝光了昔日胖嘟嘟的可愛相片。
曝光了昔日胖嘟嘟的可愛相片。(圖片來源:TVB)

《那些我愛過的人》演出難度高達9.5分

馬貫東透露自中二、中三加入話劇社後便對演戲產生興趣,並透過21期藝員訓練班正式入行。馬貫東透露入行頭六至七年的角色都未有太大發揮,很多角色甚至沒有名字,但他完全未感灰心:「始終都係鍾呢一行。」直到遇上《鐵馬戰車》及《愛‧回家之八時入席》,馬貫東開始入屋,他坦言《愛‧回家之八時入席》是他人生十分重要的里程碑,並坦言與黎耀祥合作,令他演技進步不少,馬貫東說: 「和佢(祥哥)做戲冇壓力,因為你點做佢都可以接到你畀番你,佢不會控制你話:『你呢句要咁講,我先可以咁講』。」另談到《那些我愛過的人》中的古醫生,馬貫東直指難度高達9.5分:「真係好難,要凜表情同埋要同時間顧好多塚,不可以畀人覺得亞氏保加症係傻的。」

新聞女王馬貫東那些我愛過的人晨雖為亞氏保加症患者,個性固執、過度理智, 說話精簡直接,不喜歡與人對視,但為人直率可愛。 有著高明的醫術、獨特的眼光,卻不懂人情世故,經常在不適當的場合中向病者講解病情,令病者大感尷尬。
馬貫東為亞氏保加症患者,個性固執、過度理智, 說話精簡直接,不喜歡與人對視,但為人直率可愛。有著高明的醫術、獨特的眼光,卻不懂人情世故,經常在不適當的場合中向病者講解病情,令病者大感尷尬。(圖片來源:TVB)

圖片來源:TVB資料或影片來源:原文刊於東方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