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球菌

肺炎球菌|朋友前來探BB但又驚有細菌 兒科醫生建議及早接種疫苗

嬰幼兒及兒童

廣告

肺炎球菌|隨著寶寶的出生,媽媽的生活也隨之展開新篇章—從寶寶的日常起居與飲食,到親友探訪的時間,都需要妥善安排好。由於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若親友在探訪時本身感到不適或其衣服沾有細菌,可能會把病菌傳給寶寶,令他們生病。兒科專科沈澤安醫生指出:「嬰幼兒較容易感染乙型鏈球菌、百日咳及肺炎球菌等細菌。其中若感染肺炎球菌,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如腦膜炎、中耳炎等。」醫生亦呼籲家長應把握時機,及早為嬰幼兒接種疫苗,因嬰幼兒自身的抗體尚不足以抵禦病原體,及早接種能有效預防未來感染而引發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肺炎球菌 (圖片來源:示意圖,AI生成圖片)
(圖片來源:示意圖,AI生成圖片)

肺炎球菌引發溶血性尿毒症綜合症或影響腎臟功能

感染肺炎球菌後的初期症狀與感冒相似,父母往往難以察覺異常。然而,沈醫生表示:「除了常見的咳嗽、發燒等症狀外,家長也可留意嬰幼兒有否出現嘔吐或小便量減少的狀況。嘔吐可能是細菌感染的早期警號,此情況尤其令醫生擔憂,因為持續嘔吐容易導致脫水,進而使小便量減少。此外,小便量減少還可能與肺炎球菌感染後引發的溶血性尿毒症綜合症(HUS)有關。該症會損害腎臟功能,不僅減少尿液排出,更可能導致電解質失衡,從而增加心律不正,甚至死亡風險。」

肺炎球菌 (圖片來源:示意圖,AI生成圖片)
(圖片來源:示意圖,AI生成圖片)

嬰幼兒使用抗生素治療需小心選擇種類與劑量

嬰幼兒感染肺炎球菌的治療方式與成人相似,皆需使用抗生素治療,但在處理嬰幼兒病例時,必須特別注意抗生素的種類與劑量選擇,沈醫生解釋:「由於目前抗生素使用較為頻繁,在兒童身上的抗藥性問題逐漸顯現。以往可使用阿奇霉素等抗生素進行治療,但現時往往需改用盤尼西林類藥物,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此外,用藥劑量需根據嬰幼兒的體重計算,若不幸併發腦膜炎,則需入院治療,並根據病情使用較高劑量進行治療。而除非出現嚴重併發症,否則一般感染個案可在普通診所治療,家長無需過度憂慮。

肺炎球菌 (圖片來源:示意圖,AI生成圖片)
(圖片來源:示意圖,AI生成圖片)

及早接種合適疫苗讓寶寶盡早得到保護

除了勤洗手及避免觸摸眼、口、鼻之外,家長亦可透過為子女接種疫苗,以預防肺炎球菌感染。目前本港提供15價及20價兩種肺炎球菌結合疫苗供嬰幼兒接種。這類疫苗能刺激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從而提供更有效的保護。儘管「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目前只包括15價肺炎球菌疫苗,家長仍可根據子女的健康狀況選擇合適的疫苗類型,例如如子女免疫力較低或患有慢性疾病,接種價數較高的疫苗可提供更全面的保護。

肺炎球菌 (圖片來源:示意圖,AI生成圖片)
(圖片來源:示意圖,AI生成圖片)

現時覆蓋血清型類型最廣泛的肺炎球菌結合疫苗為20價疫苗,涵蓋20種常見血清型,能為幼兒帶來更全面的保護力。首劑疫苗最早可於嬰幼兒6週大時接種,越早接種,寶寶越早得到保護。如果嬰幼兒已經打過一或兩劑上一代的疫苗,後續的劑次亦可根據情況,並與醫生討論後,選擇改打20價疫苗。 此外,沈醫生也提醒,若子女未來計劃前往海外升學或長期居留外地,建議因應當地的疫情與疫苗建議,選擇符合該地區需求的疫苗種類。

肺炎球菌 兒科專科沈澤安醫生(圖片來源:相關機構提供)
兒科專科沈澤安醫生(圖片來源:相關機構提供)

圖片來源:示意圖,AI生成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