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

ADHD|坐不定就是過度活躍症嗎?專家拆解ADHD成因與親子溝通關鍵

家事達人

廣告

ADHD|「我個仔成日坐唔定,做功課經常分心,擔心佢係唔係有ADHD?」不少家長都有此疑問。事實上,孩子好動不一定等同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ADHD)。本文將根據現有醫學知識,分析ADHD的成因,並探討如何與孩子溝通病情,幫助家長踏出支援的第一步。

ADHD|ADHD的先天因素:大腦發展的差異

ADHD (圖片來源:AI生成圖片,示意圖)
(圖片來源:AI生成圖片,示意圖)

ADHD的成因至今未完全明確,但研究顯示主要與先天神經發展差異有關。首先,遺傳是重要因素:若父母有ADHD,子女患病風險會顯著提高。其次,大腦結構與功能亦有關鍵影響。ADHD患者的前額葉皮層(負責專注、計劃和衝動控制)可能發育較慢或活動較弱,而多巴胺系統(調節注意力與行為)亦常出現失衡。此外,懷孕期間的吸煙、飲酒、壓力,或早產、低出生體重等先天條件,也可能增加風險。這些生理基礎說明,ADHD並非單純的行為問題,而是與生俱來的神經特質。

ADHD|後天環境的角色:加重或緩解症狀

ADHD (圖片來源:AI生成圖片,示意圖)
(圖片來源:AI生成圖片,示意圖)

雖然ADHD本質屬先天,但後天環境會影響症狀的表現程度。例如,暴露於鉛污染、營養不良等可能加劇大腦發展挑戰,而混亂的家庭環境或缺乏支持則會讓孩子的衝動行為更難管理。相反,穩定的家庭與學校支持能幫助孩子適應困難。值得注意的是,糖分或飲食習慣並非ADHD的根本成因,雖可能暫時影響行為,但不會直接導致疾病。更重要的是,ADHD絕非教養不當的結果——與其自責,家長更應聚焦於營造接納的環境。

ADHD|坦誠溝通:幫助孩子接納自我

ADHD (圖片來源:AI生成圖片,示意圖)
(圖片來源:AI生成圖片,示意圖)

許多家長擔心孩子確診後會失去自信,但適度讓孩子認識ADHD,反而能減輕他們的挫敗感。從神經科學角度,ADHD涉及前額葉皮質、基底神經節等腦區功能異常,影響注意力與情緒調節。若孩子不了解這些生理因素,容易將學習困難歸咎於自己「不夠努力」,長期形成低自尊。透過專業解釋,讓孩子明白「大腦只是運作方式不同」,能引導他們建立現實的期望,並學習針對性的策略(如時間管理、情緒調節)。這種病識感不僅提升治療依從性,更是接納自我、重建自信的基礎。

ADHD|結語:尋求專業支援,陪伴孩子成長

孩子表現分心、好動時,家長的擔憂是自然的。與其獨自焦慮,不妨主動尋求教師、醫生或心理專家的評估,釐清行為背後的成因。即使確診ADHD,透過行為治療、家庭支持與學校配合,許多孩子能逐步改善狀況。記住,你並非孤軍作戰——正確的知識與資源,能讓親子共同走向更積極的成長旅程。

ADHD (圖片來源:精神科專科張凱棋醫生)
(圖片來源:精神科專科張凱棋醫生)

資料提供:精神科專科張凱棋醫生

圖片來源:AI生成圖片,示意圖、精神科專科張凱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