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經常喊累|孩子總是無精打采?中醫教1款湯水+5招處理氣虛找回活力
在中醫角度,孩子的「能量」(即「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先天來自父母的「腎氣」,二是後天由「脾胃」從食物中消化吸收而來。「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孩子的生理特點是「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意思是他們的五臟六腑功能還不強健,能量儲備也不足。因此,「脾虛」和「氣虛」 是導致孩子疲倦最常見的體質問題。
脾虛:脾胃功能弱,無法有效將食物轉化為身體可利用的氣血。孩子除了容易累,還可能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肌肉不結實、臉色偏黃等症狀。
氣虛:身體的能量不足,無法充沛地支持日常活動。典型表現為精神不振、懶得說話、聲音小、容易出汗、反覆感冒。
您的孩子是「脾氣虛」嗎?對照以下症狀,除了經常喊累,脾氣虛的孩子通常伴隨以下「求救信號」:
1)食欲不振:對食物不感興趣,挑食,吃得少。
2)消化不佳:容易腹脹,飯後肚子更明顯。
3)大便異常:大便稀軟、不成形,或夾雜未消化的食物殘渣;也可能因氣虛無力推動而便秘。
4)肌肉鬆軟:身形消瘦或虛胖,肌肉不結實。
5)面色萎黃:臉色缺乏紅潤光澤,顯得暗黃。
6)精神萎靡:不愛活動,說話聲音小,總想躺著。
7)容易出汗:白天不因運動而自然出汗(稱為「自汗」)。
8)反覆感冒:抵抗力差,天氣一變就容易生病。
需要家長耐心的觀察與調整,從飲食與推拿著手。
1. 建立規律的作息:確保學齡兒童每天有9-11小時的優質睡眠。固定上床和起床時間,睡前1小時避免使用電子產品,營造安靜、黑暗的睡眠環境。
2.調整飲食結構:定時定量。少吃生冷甜膩:雪糕、冷飲、甜點。食用過量會嚴重傷害脾胃陽氣,加重脾虛。多吃健脾益氣的食物:如山藥、南瓜、小米、紅棗、太子參、瘦肉等。
3.適度的戶外活動:適度的運動,如散步、騎單車、跳繩,能促進氣血循環,放鬆身心,反而能生成陽氣,消除疲勞。
4.中醫調理與食療:在註冊中醫師的指導下,可以透過藥膳湯水等方式進行調理。以下推薦經典健脾湯方:四神湯。
四神湯是經典的健脾食方,性質平和,適合孩子長期調理。
材料:茯苓、蓮子、山藥(淮山)、芡實各15-20克,瘦肉或排骨適量。
做法:1. 將所有藥材洗淨,浸泡30分鐘。2.瘦肉焯水。3.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入足量清水。4.大火煮沸後轉小火,慢煲1-1.5小時,加鹽調味即可。功效:健脾祛濕,益氣養陰,從根本增強消化吸收功能。
服用:每週1-2次。連續服用一段時間(如一個月)後觀察孩子改善情況。注意:在孩子感冒、發燒、喉嚨痛等急性病症期間,應暫停服用。
5.小兒推拿之「捏脊法」:是安全有效的物理療法,通過刺激穴位和經絡來調理臟腑功能。捏脊能刺激背部的督脈和膀胱經,統一身體的陽氣,對改善消化、增強抵抗力有極佳效果。適用於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及兒童。年齡越小,手法越要輕柔。
位置:從尾骨端(臀溝起點)至大椎穴(頸部下端,低頭時最突出的骨頭下方)。
手法:1.讓孩子俯臥,背部平坦放鬆。2.操作者雙手呈空拳狀,用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的橈側面(靠近拇指側)相對,捏起孩子尾骨端的皮膚。3.雙手交替,沿著脊柱兩旁,自下而上一邊捏提、一邊向前推進,直至大椎穴旁。這稱為 「捏三提一法」:捏三下,向上提拉一下皮膚,刺激更強。
力度與頻率:力度要輕柔均勻,以孩子感到舒適微痠為度。每天睡前操作3-5遍。
注意:剛吃飽後不宜立即進行。動作要連貫,不可鬆手。
禁忌:孩子發燒、急性感染、背部有濕疹或皮膚損傷時禁止操作。
食療與推拿貴在堅持。當您耐心地為孩子進行這些溫和的調理,不僅能改善他們的脾虛氣虛狀況,這個充滿愛意的互動過程本身,能極大緩解家長的焦慮,並增進親子關係。
資料提供:註冊中醫師 李綺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