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性別|生男生女不能怪爸爸?哈佛學者指兩個主要因素決定性別
廣告
小朋友性別|傳統觀念認為,生男生女是由父親的精子決定,彷彿是一場「50-50」的機率遊戲。然而,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最新研究顛覆了這一認知,指出性別分布並非單純的隨機事件,而是受到母體生物學和行為因素的雙重影響。最新研究發現,子女性別並非單純由父親的精子隨機決定,而是與母親的年齡和基因密切相關。哈佛大學團隊分析近6萬名女性的生育數據,發現高齡產婦(28歲)生下單一性別子女的機率更高,並首次識別出兩個關鍵母體基因(NSUN6和TSHZ1),分別與「只生女兒」或「只生兒子」相關。此外,父母「湊齊男女」的生育行為也會影響性別分布。這項研究挑戰了傳統的性別決定理論,揭示背後的生物學與社會因素交互作用。
這項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分析了58,007名美國女性的生育數據(共146,064次懷孕),發現家庭中子女性別的分佈更符合「貝塔-二項分佈」,而非傳統的二項分佈。這意味著每個家庭可能擁有獨特的性別傾向,就像一枚被加權的硬幣。研究進一步指出,這種傾向在排除「湊齊男女」的生育行為(如因偏好而停止生育)後更加明顯。
小朋友性別|母體年齡與基因的關鍵作用

研究發現,高齡生育(首次生育年齡大於28歲)的女性,生下單一性別子女的機率顯著增加(風險差異為7%)。此外,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揭示了兩個與性別傾向相關的母體基因位點:
- NSUN6基因:與「僅生女兒」顯著相關。
- TSHZ1基因:與「僅生兒子」相關。
研究也觀察到「湊齊男女」的生育行為:擁有「一男一女」的家庭更可能停止生育,而單一性別的家庭則傾向繼續生育以實現性別平衡。這種行為部分掩蓋了生物學上的性別傾向,尤其在小型家庭中。
小朋友性別|研究限制與未來方向

該研究未納入父親的基因數據,且樣本以白人女性為主,可能限制結果的普遍性。學者呼籲未來研究結合父母雙方的基因與環境因素,進一步探索性別決定的複雜機制。
總之,生男生女並非純粹的「擲硬幣」,而是母體基因與社會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下次若有人抱怨「都是爸爸的錯」,或許可以搬出這項研究來平反了!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