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守護孩子成為日常?「守護兒童學校支援及嘉許計劃」————從學校、家長到孩子,讓愛更有力量
計劃緣起:為何推動「守護兒童政策」?
在香港,我們的孩子看似衣食無憂,卻仍有一些隱藏的危機。近年來,虐兒個案數字上升,甚至有機構人員涉及侵犯事件。政府雖然已成立兒童事務委員會、加強法例保障,但兒童安全仍需要更多實際行動。
作為關注兒童權益的國際慈善組織,國際培幼會自2018年在香港積極倡導「守護兒童」理念,並於2021年研究制定包含政策、程序、人員及文化、問責等四大範疇,合共二十項標準的《守護兒童政策》框架,強調「保護」與「守護」並行。除了辨識及介入懷疑虐兒事件外,更要行前一步,營造機構及持份者的意識與文化,共同構建更完整的安全網,確保兒童的安全與福祉成為機構運作的核心。
如何把理念化為行動?
國際培幼會在2023年曾經推出《幼稚園守護兒童實務守則》,鼓勵幼稚園自行建立政策,但後來發現僅一本《實務守則》的支援力度遠遠不足。因此在伍絜宜慈善基金的贊助下,國際培幼會帶著更多資源,協助參與幼稚園將「守護兒童」理念一一實踐。
「政策」:從紙上理念到具體制度
在計劃初期,許多參與幼稚園雖有不同種類的政策文件,但未必系統化,亦有政策未能涵蓋的漏洞。因此國際培幼會整合了政府的指引及四大範疇的標準,制訂出一份實用文件清單,快速為學校現行制度「把脈」,並給予改善建議及範本。經過一年的顧問服務支援,學校在政策建立上取得顯著進步:
- 政策完成率從平均17項提升至23項,由平均符合七成「守護兒童」標準上升至九成
- 多項關鍵政策如《守護兒童政策》、《風險評估紀錄表》等完成率大幅提升
- 100%管理層認同文件範本實用、貼近校本需要,並有信心持續推行政策
實施「程序」:讓守護成為日常
政策文件不是最終目的各種程序的切實執行,真正讓「守護兒童」落地,更為重要。令人鼓舞的是,在23間完成《守護兒童政策》的「守護兒童優質學校」中,部分已積極實施新程序。以下是一些實例分享:
- 風險評估:有幼稚園增設「安全教育主任」,負責實地考察與風險評估;學校亦委任守護兒童組長,監察風險評估,確保活動安全順利
- 舉報機制:設立安全保密渠道,方便學生、家長及員工隨時報告懷疑兒童受虐的情況
- 加強人員篩選:多間學校引入「守護兒童申報聲明」,確保員工背景清白
- 員工信心增強:在清晰的程序及培訓配套下,教師從初時擔心「會不會做錯」,轉變為「知道怎樣做對」,更有信心照顧兒童
「人員及文化」:齊學齊做,讓守護文化植根校園
過去一年,國際培幼會走遍全港十八區,提供超過200場工作坊,直接受惠人數達5,084人:
- 教職員工作坊:提升老師對法規的理解,支援政策落實
- 家長工作坊:讓家長更了解什麼是虐兒,以及學校的舉報責任
- 兒童工作坊:透過繪本、治療犬、互動遊戲,教導孩子認識身體自主與求助方法
「問責」與溝通:家校共攜手,孩子更快樂
在建立了透明與開放的溝通橋樑後,不少學校發現家校的互動更密切了。家長更主動分享管教困難,並積極尋求協助;幼兒在行為與情感表達上也出現了可喜的正面轉變,更勇於表達自己,這就是「守護兒童」文化的真正力量。
從學校到社區:讓公眾認識「守護兒童」
為了讓學校更易在校內進行「守護兒童」教育,國際培幼會同時建立了一系列教育資源。包括電子資源「守護兒童」網上證書課程,兒歌《保護自己做得到》,實體資源包括繪本《小小豬,有問題?》、《誰來守護我?》,佩佩悠悠手偶及場景圖等,幫助老師、兒童及家長透過共讀與遊戲互動學習相關知識。一些優質學校還融入了當中的元素在作品展覽及兒童表演中,向社區傳達「守護兒童」的概念。
在九月份的公眾展覽中,國際培幼會亦將上述資源融入到巨大化互動繪本《守護兒童事件簿》中,與「守護兒童優質學校」的成果一同展出,吸引逾3000名公眾參與。
共建守護兒童之都 守護每一個孩子
「守護兒童學校支援及嘉許計劃」不僅是一個項目,更是一場由學校、家長、孩子與社區共同譜寫的成長運動。在近50間教育機構的齊心耕耘下,每一份政策的建立、每一場工作坊的互動、每一次家校真誠的對話,都在為香港織就更綿密的守護網絡。讓我們持續攜手,將這份守護的承諾化為日常實踐,共同建設一個讓每個小朋友都能安心成長、勇敢追夢的友善之城。
計劃獲得近50間學校踴躍參與支持(按此查看完整名單)
更多「守護兒童優質學校」的相關介紹,請留意「守護兒童」系列。
(Presented by 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