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自殺 徵兆

學童精神健康︱16個學生常見自殺徵兆 家長應如何防止? 附5招停止自我傷害

熱話

廣告

學童輕生 墮樓近年,香港學童輕生和墮樓個案明顯增加,更有年輕化趨勢,甚至已有年僅6歲的幼童出現自殺傾向,情況令家長、師生關注及擔憂。眾多學童輕生的個案中,學業壓力是主要原因,其次是感情和家庭問題。《Sunday Kiss 親子童萌》為大家講解16個學童常見自殺徵兆及警號和家長應對方法,更會提供5個停止自我傷害的方法,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學生及其父母。

家長注意16個學童常見自殺徵兆

綜合教育局學生精神健康資訊網站及社會福利署網站,下列16個學童常見自殺徵兆或警號,家長、老師、學生自己應密切留意:

學童自殺 徵兆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1. 在言談、文章或美術作品中表達死亡或自殺等結束生命的意念,例如「下次不能再見你了」、「我要走了」
  2. 尋找、研究自殘自殺的方法
  3. 安頓好個人各樣事情、物品,例如:轉送心愛重要物品
  4. 立遺囑分配物品
  5. 訣別般向家人或朋友說再見,例如寫道別信
  6. 無合理原因下突然取消治療和重要約會
  7. 情緒突然平靜下來,並積極相約朋友見面
  8. 性格突變、情緒不穩
  9. 如受重大打擊似的,覺得眼前滿是解決不了的困難
  10. 嚴苛地批評自己,自覺失敗、一無是處
  11. 出現越來越多由情緒引致的身體不適的徵狀,如體重下降、失眠、異常疲倦、改變飲食習慣等
  12. 對平常喜愛的事和人提不起興趣
  13. 參與自毀等高危行為
  14. 對未來不存希望,經常賴在床上、欠缺動力參與活動,如不接來電、離群孤立
  15. 專注及思考能力減弱、出現負面思維
  16. 學習表現、成績突然退步

9大危險因素增輕生傾向 認清學童自殺高危群組

以下危險因素可能增加孩子的⾃殺傾向,建議家長多加認識,有助了解、評估子女的⾃殺⾵險高低:

  • 曾患精神、情緒疾病
  • 青春期
  • 有無望感、⾃尊⼼低落
  • 解難能力弱
  • 完美主義者
  • 曾企圖⾃殺或⾃殘
  • 家庭結構改變
  • 曾歷家庭衝突,如被家⼈⾝體或精神虐待
  • 朋輩關係⽋佳,如曾被欺凌
學童自殺 徵兆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5招停止自我傷害

當覺得痛苦難受,甚至有想傷害自己的衝動時,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網站指可採取下列5個方法來停止將衝動變成行動:

一、避免獨處找人陪伴

獨處會令人感到孤單,加深痛苦的感覺,有人陪伴則能使我們感到有人關心,亦能幫助我們於思緒混亂的時候做導航,減少衝動傷害自己。

學童自殺 徵兆 (圖片來源:YouTube@學生健康服務 Student Health Service)
(圖片來源:YouTube@學生健康服務 Student Health Service)

二、向信任的人傾訴 容易解決疑難

當心情低落時,思維會變得狹窄,甚至覺得世界上只有自己才會如此痛苦,看不到困難的出路。其實,可把心事向值得信任的人傾訴,「一人計短,二人計長」,多幾個大腦一起運作,可能找出一些從未考慮過的好方法,從而成功解決疑難。

學童自殺 徵兆 (圖片來源:YouTube@學生健康服務 Student Health Service)
(圖片來源:YouTube@學生健康服務 Student Health Service)

三、推遲行動以擊退傷害自己的衝動

當察覺有自我傷害的衝動時,嘗試推遲行動5分鐘、10分鐘、15分鐘,甚至更長時間,建議坐在雙手上,可制止雙手做出任何自我傷害舉動,直至衝動隨著時間消退。

學童自殺 徵兆 (圖片來源:YouTube@學生健康服務 Student Health Service)
(圖片來源:YouTube@學生健康服務 Student Health Service)

四、轉移焦點 計劃簡單且容易實行的活動

計劃幾個簡單又容易實行的活動,讓自己從強烈思緒中分散注意力,例如專注做深呼吸、跑步、打球、玩音樂、帶寵物散步、 觀察自然環境等等,都能有效釋放壓力。

學童自殺 徵兆 計劃幾個簡單又容易實行的活動,讓自己從強烈思緒中分散注意力。(圖片來源:YouTube@學生健康服務 Student Health Service)
計劃幾個簡單又容易實行的活動,讓自己從強烈思緒中分散注意力。(圖片來源:YouTube@學生健康服務 Student Health Service)

五、盡快尋求專業協助

停止把衝動變成行動固然重要,但同時亦必需尋求專業協助,找出引起自我傷害念頭的真正原因,然後對症下藥處理問題。

學童自殺 徵兆 尋求專業協助,找出引起自我傷害念頭的真正原因,然後對症下藥處理問題。(圖片來源:YouTube@學生健康服務 Student Health Service)
尋求專業協助,找出引起自我傷害念頭的真正原因,然後對症下藥處理問題。(圖片來源:YouTube@學生健康服務 Student Health Service)

家長應對學童自殺警號、念頭或行為的方法

當家長、老師發現小朋友出現自殺警號、念頭或行為時,應採取以下措施:

  • 保持冷靜、避免批評
  • 主動聆聽、反映感受,例如「我注意到你最近似乎悶悶不樂…」
  • 利用開放式提問讓孩子講述更多自己的處境,例如「你最近⼼情/頭痛情況如何?」
  • 直接關心,就自殺話題發問,例如「你曾否想過⾃殺?」
  • 表達你的關注及讓孩子知道他/她會得到幫助,例如「我關⼼你,並會與你⼀起尋求幫助。」
  • 引導孩子思考照顧自己的方法和應對策略,例如「你會⽤甚麼⽅法紓緩情緒?」
  • 進行持續而密切的觀察
  • 尋求學校及社區的專業支援

5大方面保護孩子 提升子女抗逆力

教育局學生精神健康資訊網站指出,家長可從以下5方面積極提升孩⼦的保護因素,既可減低他們的輕生風險,又能提升孩⼦抗逆⼒的⽅法:

一、家庭⽀援及凝聚⼒

  • 多陪伴孩⼦、讓孩⼦知道父母關⼼他/她
  • 多聆聽及認同子女的感受和困惑,避免批判及指責
  • 與子女有優質的親⼦時間,建⽴良好關係

二、朋輩關係及社交⽀援

  • ⿎勵及協助孩⼦結交朋友及維繫友誼

三、與學校及社區有緊密聯繫

四、合宜的應對及解難技巧

  • 引導小朋友從多⻆度思考事情及學習有效的解難技巧
  • 為孩子⽰範如何抒發情感、解難及照顧⾃⼰

五、正⾯的⾃尊感

  • 協助孩⼦發展興趣,並了解⾃⼰的強項

7個好習慣能預防及紓緩壓力

學生精神健康資訊網站又表示,建立下列7個簡單的生活習慣,能有效預防及紓緩壓力,減少情緒困擾:

好習慣1:睡得好

每晚定時上床休息,確保睡眠充足,可幫助身體回復精力,令大腦負責情緒的區域不會那麼容易對壓力過度敏感,較易控制情緒,少點煩躁。睡眠時,腦部亦會自動整理日間所學過的資訊,減少遺忘;建議12歲至18歲的青少年每晚睡8.5至9.5個小時。

好習慣2:吃新鮮、有營養的食物

吃新鮮及有營養的食物,壓力大時謹記要多喝水及多進食可以補充胺基酸的食物,例如香蕉、牛奶、雞蛋、果仁、全穀類食物等。

學童自殺 徵兆 學童、青少年應多進食可以補充胺基酸的食物,例如香蕉、牛奶、雞蛋、果仁、全穀類食物等。(圖片來源:YouTube@學生健康服務 Student Health Service)
學童、青少年應多進食可以補充胺基酸的食物,例如香蕉、牛奶、雞蛋、果仁、全穀類食物等。(圖片來源:YouTube@學生健康服務 Student Health Service)

好習慣3:做帶氧體能活動

帶氧體能活動能消耗過多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促進安多酚的分泌,從而提升快樂情緒,建議5至17歲兒童及青少年每天進行最少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體能活動。

好習慣4:適時放鬆

全神貫注地進行令自己心情愉快的消閒活動,可分散注意力,達到暫時放鬆心情的效果。

好習慣5: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與他人不和是引起壓力的常見原因,改善人際關係會令自己感受到與人融洽相處、互相支持的快樂,對減少煩惱及預防壓力十分重要。

好習慣6:抉擇時需配合個人能力及興趣

執著事事完美會令人容易焦慮,在選擇科目及訂立學習目標時,需配合自己的能力及興趣,這才可把壓力維持在良性影響程度,既可推動自己努力學習,但亦不會令自己感到太大壓力。

學童自殺 徵兆 學童、青少年在選擇科目及訂立學習目標時,需配合自己的能力及興趣。(圖片來源:YouTube@學生健康服務 Student Health Service)
學童、青少年在選擇科目及訂立學習目標時,需配合自己的能力及興趣。(圖片來源:YouTube@學生健康服務 Student Health Service)

好習慣7:保持正面樂觀

保持樂觀和正面思維,即使未來再度面對相同的逆境,也會較有信心適應和應付,受壓的感覺亦會隨之減少。

防止自殺求助熱線:

  •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2389 2222
  • 生命熱線:2382 0000
  • 明愛向晴軒:18288
  • 社會福利署:2343 2255
  • 撒瑪利亞會熱線(多種語言):2896 0000
  • 東華三院芷若園:18281
  • 醫管局精神健康專線:2466 7350
  • 「情緒通」精神健康支援熱線:18111
  • 賽馬會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Open 噏」:http://www.openup.h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YouTube@學生健康服務 Student Health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