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凌

校園欺凌留心理創傷 德貞中學中一女被摑28巴 鐵蓋打頭 家長報警

熱話

廣告

近日讓全城震怒的,是德貞女子中學欺凌案,事源上星期一名中一女學生遭同學欺凌,在海麗商場後樓梯,遭鐵蓋打頭及掌摑28巴,至面部、手腳出現多處傷痕。所謂的欺凌,除了第一身接觸外,網上欺凌很可以很嚴重,受害人身體上的創傷可以癒合,但會帶來長期、甚至永久的心理創傷。有研究指出曾遭受暴力對待的孩子,長大後會演變成施暴者的機率亦較高,因此,父母了解欺凌對孩子的影響及預防校園欺凌實為重要,以減少悲劇發生。

撰文︰Ruby |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 部分資料來源:陸詠詩(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臨床心理學家)

欺凌

中一女被欺凌 叉頸掌摑兼鐵蓋打頭

還記得小時候被同班同學排擠和杯葛嗎?小則視他為透明人,大則出言指罵、侮辱。而近年欺凌問題日趨嚴重,很多暴力的欺凌片段曝光,如年頭的牛丸事件到近日德貞女子中學欺凌事件,顯示了被欺凌的程度,甚至有身體傷害。

近日熱話是德貞女子中學欺凌事件,多段片段流出。片段中有一名穿著印有「TCGSS」校服的13歲女學生,在商場樓梯被他人以沙桶鐵蓋打手臂和頭部,其後更威迫該女生吃沙。昨又再有新片段曝光,畫面中,受害者先後被3名女生輪流掌摑28巴,而且巴巴都傳來極響的啪啪聲。

受害女學生至今仍未上學

事發後,女童帶着傷痕累累的身體回家,縱使被父親追問,也只謊稱自己跌倒,惟父親認為傷勢嚴重,故報警,並交由警方進一步調查。日前警方已拘捕多名女童,以涉嫌襲擊致造成實際身體傷害罪而被捕。而校方亦於早前網站發表聲明,以表深感遺憾。至於受害女生,事發後堅持不轉學校,但至今仍未回校上課。

心理專家分析受欺凌行為

近年大家都很關注校園欺凌問題,很多時,欺凌會為被欺凌者帶來長期、甚至永久的心理創傷。有研究指出,曾遭受暴力對待的孩子,長大後會演變成施暴者的機率亦較高,因此,父母了解欺凌對孩子的影響,以及預防校園欺凌實為重要。而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臨床心理學家陸詠詩分析了學童被欺凌的行為特徵,請家長留意。

欺凌
陸詠詩 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臨床心理學家,香港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並為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會員及澳洲心理學學會會員,多年來為有特殊需要兒童及家長提供專業的心理評估及治療。

欺凌行為多樣

陸詠詩:「常見的欺凌行為包括不同形式,例如肢體暴力、搶奪或破壞物品,也可以以語言作出傷害如辱罵、排擠及譏諷嘲笑等。除了直接欺凌外,亦可以間接地傷害對方,包括借助第三者或媒體作出欺凌行為,例如網上欺凌等。」

欺凌形式可以是以語言作出傷害,如辱罵、排擠。
欺凌形式可以是以語言作出傷害,如辱罵、排擠。

無自信 社交能力弱易受欺凌

研究發現性格較沉默害羞、缺乏自信、社交能力較弱的孩子容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欺凌事件往往引致不少長遠及負面的心理影響,父母不妨多留意孩子突然的情緒及行為轉變,曾被欺凌的孩子在心理方面容易感到焦慮害怕,甚至會發展成情緒病,包括抑鬱症社交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

被欺凌的孩子容易有情緒病。
被欺凌的孩子容易有情緒病。

家長可以從行為方面察覺小朋友有否受到欺凌對待:

1)容易對人猜疑不信任

2)拒絕與人建立關係

3)逃避或害怕上學

4)自信心低落

5)難以集中精神

6)時常感到身體不適(例如頭痛、肚痛等)

逃避害怕上學有機會是因受到同學欺凌所致。
逃避害怕上學有機會是因受到同學欺凌所致。

 

父母要留意子女轉變

歸根究底,校園欺凌的成因牽涉一連串的個人、社會風氣及校園因素,當中近年電子或網上遊戲充斥暴力欺凌元素,孩子缺乏適當的指引,往往容易讓不正確的「恃強凌弱」信息傳播出去。

要預防校園欺凌,父母除了應不時留意孩子突然的情緒及行為轉變外,亦應與學校保持聯繫,了解孩子的校園生活,主動教導孩子學習如何保護自己,提升社交能力。如果父母得知子女有欺凌行為,不應立刻以打罵形式懲罰孩子,相反應鼓勵孩子說出原因,找出動機,配合輔導,歇止欺凌行為的蔓延。

家長需留意孩子有否突然的情緒及行為轉變。
家長需留意孩子有否突然的情緒及行為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