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精神病

學童精神病|家長+社會風氣下學童精神病人數升 2招助子女建立良好價值觀

育兒

廣告

學童精神病|教育局早前公布數據,顯示中、小學生患有精神病的人數於過去5年間持續上升,5年內增加超過兩倍,即由2018/19學年的600名患者,增至2022/23學年的時1980名患者。精神科醫生曹國柱指,過去十幾年的育兒風氣追求贏在起跑線,導致家長和學童的精神壓力較大。
學童精神病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學童精神病|5年間學童患精神病數據

根據教育局早前遞交給立法會的文件顯示,中、小學生患有精神病的人數於過去5年間持續上升,5年內增加超過兩倍,即由2018/19學年的600名患者,增至2022/23學年的時1980名患者。曹國柱認為,數據上升固然不好,但亦慶幸社會仍重視這問題,更關注學童的精神健康,並分析了下列3大成因,是促使學童患有精神問題的因素。

學童精神病|3原因影響學童精神健康

家長和學校側重成績

學童要有出色的成績,豐盛的履歷表,所以讀書變成了小朋友的KPI,學校和家長則不斷量化他們的能力。

學習和社會風氣

過去十幾年間,社會鼓吹一股贏在起跑線的風氣。家長不只催谷小朋友學業成績,更要學習多個興趣班,儘管學童未必喜歡或感興趣,所以這是加重學童的壓力。興趣未必是小朋友的興趣,令到小朋友無助地要練習游泳、音樂等,失去和欠缺了面對生活的樂趣。

香港的比較文化

比較同儕之間的成績,這令家長的焦慮指數升高,再轉嫁壓力給小朋友。若然是大學生具備較大的承受能力,但小朋友在成長和建立自我的階段,加上小朋友亦要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時間,沒有充足的休息影響他們的精神健康。

學童精神病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學童精神病|學童患精神病先兆

曹國柱指,家長作為學童的模楷,其行為會影響學童所建立的價值觀。舉例,小朋友建立人際關係時,會模仿或參考家長的模式,若家長只在乎量化的因素,如學業成績,便會導致小朋友的價值觀變得相似,量化了自己的價值。若面對的學業成績未如理想,或者家長指責小朋友未如預期,便削弱了他們的自我,令到精神狀態陷入危機。

另外,小朋友學習壓力管理時,學校亦未必教到很多。而且未來都會有很多問題,不只是成績,要有堅實的心理去面對,若大人有一個不好的示範,打或罵都不好,因說話刻薄、急功近利都是情緒暴力,會造成小朋友的心理創傷,輕則不敢與父母講、改變,重則會有精神病。

對於學童是否有患病先兆,家長可留意學童有否逃避行為,例如胃痛不敢返學、心跳很快頭痛。他指,不少家長以為是病,但其實是「身心症」,即身體和心理連結有問題而有的症狀。他稱:「大人的世界很不舒服會射波,兒童會連續一段時間曠課。」

學童精神病|個案分析

曹國柱指:「14歲的男孩子看醫生,家長以為專注力問題,因為成績每況愈下。」但當他診症時,發現男孩和其父親的關係有對抗的心態。並續指,男孩第一次看醫生,與父親商量妥當,但到第二次覆診時,便與父母「捉字蝨」,並稱只應承看醫生不覆診。

當父親詢問男孩如何才答應覆診,男孩指:「趴在地扮狗叫就考慮去。」他指,當時自己的小朋友剛剛出生,聽到這件事便很感觸,因為這是一個很侮辱性的說話,可反映這段親子關係幾乎完結。若要處理這問題,需要家長先改變心態,才可以重新建立親子關係。

學童精神病|2招助子女建立良好價值觀

曹國柱指,親子關係要從小建立亦師亦友的關係,應該嚴肅時才嚴肅,若開口便罵很影響親子關係。並舉例,小朋友默書不合格,家長或會選擇斥責,但其實默書的本意是找出小朋友對於該些課程的理解能力,有錯處是幫助小朋友找不理解的根源,再加以修正。

家長有這些情緒和脾氣,事實上家長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當父母的情緒很差時,都看不到自己對子女做了甚麽,所以確保自己可以管理到自己的壓力和情緒。否則,當子女不能與父母做朋友時,便另找其他方法構建安全的關係,好像與遊戲機做朋友。甚或小朋友遇到被欺負時,都不會與家長訴說。

撰文:Bubble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