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養

學習迎接與離別 寄養媽媽陸太將孩子視如己出 為病孩流淚

育兒

廣告

寄養服務可以說令寄養孩子得到愛與照顧,同時也讓寄養父母學習「迎接與離別」的禮儀。香港家福會的寄養媽媽陸太,從寄養孩子身上找到了「價值」助她在意外後找到細藝。陸太一當寄養媽媽一當就當了14年,湊大了3個孩子。當中有喜有愁,但回憶卻令陸太學會堅強和無私的愛。
寄養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寄養媽媽撞車被迫停工 在家照顧孩子找細藝

當大家說:「寄養家庭幫助了很多孩子」然而又是否只是單向的得著?正如寄養媽媽陸太,在寄養中獲益良多。十多年前,陸太發生了意外,撞車了,有一段時間需要在家養傷,因而停工。在家的日子,讓她感到很苦悶和孤獨,加上兒子也長大了,上中學,陪伴的時間也漸少。「我很想搵一個人陪伴。」陸太坦言。

寄養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寄養讓陸太再當媽媽

於是,陸太選擇了當寄養媽媽。那時,有社工上門家訪,做好身體檢查,經家福會安排照肺,做足萬全準備,大約半年到10個月左右就成功成為寄養媽媽。這一做便14年,期間湊大了3個孩子,也短暫照顧了2個,陪伴合共5個小孩,建下了很深而緊密的關係。

寄養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3個感動事刻 從寄養學做人「道理」

首個寄養孩子助兒子長大

陸太直言每個寄養孩子都令她有所得著,如首個孩子,歲半時來到陸太的家庭。「還記得那時,他與爸爸、媽媽到來的。」她笑言。為了讓BB安心,陸太便左手拖著兒子,右手抱著寄養BB去行街。當她正擔心兒子對家中多了一名孩子的感受時,卻看到兒子的「小暖男」的一面。「原來兒子好有耐性。」陸太笑言。她看到兒子很會哄小孩,很乖巧;對她而言,也更了解兒子。

第2個孩子令她學會堅持

而第2個孩子,10個月大時來到陸太的家庭,他來自緊急寄養家庭,或許孩子還未習慣與其他人相處。他變得很緊張,對陸太一家不理不睬,沒有胃口又不願進食,也不願玩耍。陸太擔心得手足無措,心怕他不適應。於是,陸太出盡法寶,讓他看兒童台,聽音樂,實行娛樂、美食、陪伴都做齊,直至他有反應。「今次我學會『育兒要堅持』,試著學習如何和孩子相處,了解孩子。」陸太表示。

寄養
(圖片來源:Shuttertock)

第3個孩子讓寄養媽媽感視如己出

至於第3個孩子,陸太感到很大壓力。壓力非來自因孩子有SEN,要一度以醫學治療,而是孩子生病了。去年,小孩因COVID昏迷入院,一住住了4日。然而,事件發生在疫情最嚴重時,陸太一家不能探望孩子。每天,這對寄養母子只能靠電話聯絡。「他病得如此嚴重,但從沒有哭過。每每通話時,只聽到他不停說『想返屋企』」陸太哽咽地說:「好像他離開了很久,我真的好掛念他。那段日子,我真感到身上少了一塊肉,很肉赤。」這次經歷,讓她看出孩子的堅強,難怪她表示「從這孩子身上學會堅強」。

很多兒童需要家

截至2022年12月底, 全港共有951個寄養家庭,有880個寄養兒童正在使用寄養服務。然而,家福會寄養家長中,有超過85%是50歲以上,當中超過25%是65歲以上,這意味著,寄養家庭出現年齡老化,在不久將來寄養家庭數目可能會出現大幅下跌。因特殊家庭情況而缺乏父母照顧的兒童,例如父母意外,身體或精神狀況不適合照顧小朋友,父母放棄撫養權等等的孩子,這些孩子都有權得到家的愛和感覺。

寄養家庭最緊要喜歡小朋友

根據家福會寄養服務社工譚沛儀姑娘的分享,她指出理想寄養家長有以下條件需要符合。首要是喜愛兒童,有照顧兒童的經驗及能力優先。其它是能為兒童安排妥善的照顧計劃,有管教及培育兒童的合適態度和技巧。教育程度方面,具小學或以上教育程度已可以。當然,身體及情緒都要健康,家庭生活愉快安定。此外,經濟情況穩健等就可以做寄養家庭。如欲了解更多,可以於此連結出席4月29日舉行之網上講座。

寄養 家福會寄養服務社工譚沛儀姑娘
家福會寄養服務社工譚沛儀姑娘(圖片來源:家福會提供)

特別鳴謝

家福會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受訪者授權圖片、家福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