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

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 治療的選擇

育兒

廣告

不少家長都會就子女確診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簡稱ADHD),是否接受治療而感到苦惱。事實上,ADHD患者會因為腦部執行能力較差而造成學習、工作及社交等困難,令患者失去自信,必須透過藥物治療、行為治療等共同配合去改善情況,減低病情對患者的負面影響。

撰文:宋永權(精神科專科醫生)
相片:新傳媒資料室、Thinkstock

小二生個案分享

正就讀二年級的雯雯一直以來都有專注力差問題,媽媽發現她每日放學後,經常都要做功課到深夜時分,考試時更經常未能在限定時間內完成試卷,以至成績欠佳。每次家長日,更會被老師責備上課不留心,令雯雯經常感到不開心,自信心亦愈來愈差。

透過藥物改善病情

媽媽懷疑雯雯有ADHD,於是帶她接受檢查,醫生經臨床症狀及詳細問診後,確診雯雯屬於ADHD,適合透過藥物改善病情。服藥2至3個月後,媽媽發現雯雯做功課比以前專心得多,而完成功課的速度亦快很多,毋須再經常捱夜,接連翌日的精神也有改善,上課時也能更加集中,成績亦愈來愈好。

病童成績進步而增自信心

對於雯雯來說,她亦因為自己的成績進步而提升了自信心,加上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功課與溫習,她每日更可以有餘下時間玩樂、看電視等,所以雯雯非常願意接受藥物治療,會按時提醒媽媽主動用藥。

ADHD 分為三大類

作為醫生,我們明白家長的憂慮。所以醫學界已定出詳細的指引,去判別ADHD患者。一般來說,ADHD 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患者主要是有注意力不集中問題,第二類則以過度活躍及容易衝動為主,第三類則同時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度活躍及容易衝動情況,醫生會先以問卷來了解及評定患者是否有ADHD的可能性,把結果拿來做面談的基礎,及後需再與家長,甚至老師作詳細問診、了解病徵對小朋友在不同層面上的影響性,才能確診病情及處方治療方案。

解說處方藥物

對於患有ADHD的兒童,醫生可處方的藥物(包括刺激中樞神經藥物或非刺激中樞神經藥物),改善ADHD孩子的行為問題,能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力、減低活動量和增強自我控制能力。以刺激中樞神經藥物為例,它能夠刺激腦的前額葉,平衡腦部傳遞物質水平,令它恢復過濾外來干擾的功能,好處是藥物方便服用及起效快,若依指示服藥的話,服藥一至兩星期左右已可見到情況有所改善。

藥物副作用 胃口欠佳與頭痛

事實上,現時的藥物對改善專注力及衝動等ADHD症狀均十分有效,至於藥物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包括胃口欠佳、頭痛、肚痛等,家長應密切留意子女服藥後的情況,必要時可與醫生商討調校藥份,避免不適症狀影響子女用藥的依從性。

配合行為治療計劃

值得留意的是,除了藥物治療,患者應同時配合行為治療計劃,透過學習不同的生活小技巧,幫助患者持續地減低病情對生活上的影響。而患者更可以在訓練過程中學到不同的技巧,能幫助他們適應學校、社會、家庭及人際關係上的困難。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