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記

年少日記 管教方法的深刻反思:「 家長有對的意圖,但用了錯的方法」

育兒

廣告

最近一套新上映的電影《年少日記》獲得不少大眾好評。電影內容講述一對父母如何因為子女的表現不同而給予不一樣的對待。最後長子因為不堪壓力,走上不歸之路。筆者也在熱潮之下,走進戲院裏。除了帶走一腔眼淚,筆者也帶走了一些反思和使命。
 年少日記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年少日記》情節 在社會時有出現

其實電影所陳述的橋段,為筆者而言絕不陌生。畢竟每天接觸大大小小的生命故事,我看到的是許多管教不良之下的「產物」。因此,家長們絕對不能輕視原生家庭及其管教,對一個人日後的影響。電影提出其中一種7-80年代常見的管教方法: 比較。

亞洲教育以比較激起潛能

亞洲的教育,許多時候會透過諷刺,或者比下去,以為這樣就可以激發孩子的信心與潛能。比較的方式,可以分為明顯比較,又或者無形比較。 明顯的比較例如:「你睇吓細佬幾乖。」「你睇吓你同班嗰個同學成績幾好。」

 年少日記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男孩被養成完美主義者 壓力一大拔頭髮

至於無形比較,曾經有一個男孩子Henry的母親告訴我,孩子不知從何時開始,變成了一位完美主義者。最近還因為壓力太大,而開始有拔頭髮的行為。經過了解,Henry有一位比他年輕兩歲的妹妹。相比起Henry, 妹妹自小比較乖巧聰慧。母親強調自己知道比較的傷害,因此從來沒有說出比較相關的字眼,也不明白Henry為何忽然會變得十分著重成敗得失。

我問母親:「雖然沒有明顯比較,但你有沒有在孩子表現得良好的時候特別興奮?」
母親想一想說: 「有!試過阿仔跑步比賽攞奬,我講左好多次叻仔,仲請佢飲檸檬茶。」
我問:「那麼,妹妹本身比較聰慧,是否會經常得到讚賞?」

媽媽又想一想說:「係呀!」
即使沒有明顯比較,媽媽對於孩子表現不同而出現讚賞的頻密程度和力度的落差,Henry看在眼裏,默默地把自己比了下去。

 年少日記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家長有對的意圖 但用錯了方法

香港的大環境,有時會不知不覺把父母的目光集中在孩子的學習表現上而忽略了孩子的其中他可能性。我深信,大部分家長之所以會把孩子比較,原意是想激發孩子的鬥心。可惜的是,大部分時間,家長有對的意圖,但用了錯的方法。大部分時間,我看到比較的最終結果,往往是人學懂了把自己比下去,而非自信心提升。近年也開始有更多的研究指出,一個人的成功與否,並不完全因為他的智力表現。其中,人際關係,情緒管力和抗逆能力都佔重要的一環。請記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即使孩子課業未必理想,但孩子也許繪畫了得,也許人際關係良好。假如能夠多留意孩子本身的個人能力,善加栽培,孩子也能在自己的人生發光發亮。

 年少日記 適應障礙 兒童焦慮 心理學家吳芷嫣 Natalie Ng一直致力以有趣生動方式,讓大眾認識心理學,提升心理健康。
心理學家吳芷嫣 Natalie Ng一直致力以有趣生動方式,讓大眾認識心理學,提升心理健康。(圖片來源:心理學家吳芷嫣 Natalie Ng)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