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罵

戒怒罵減壓力 港孩受壓貶低自我 醫生教「回應取代反應」 3招陪子女活正向人生

育兒

廣告

怒罵、言語暴力在日常中很常見,常見到可能你的童年已經聽過,或者作為父母的你也怒罵、以言語暴力回應過子女。「死蠢」、「生嚿叉燒好過生你」這些看似平常的口頭禪偏偏為孩子成長帶來深遠的影響。究竟影響有多深遠?對孩子而言殺傷力有多大?今回香港救助兒童會請來精神科顧問陳國齡醫生,分享3個親子減壓方法,戒怒罵,拒絕言語暴力,為孩子帶來真正快樂的童年。

陳醫生慨嘆香港學生壓力大

怒罵
香港的教育制度,要孩子從小知道名次、成績分數,甚至參加比賽為求攞奬。令孩子壓力大增。(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地教育壓力

作為前香港瑪麗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陳醫生經過多年為兒童及青少年服務,和臨床經驗,加上自己也是一位媽媽,不禁為香港的年輕一代慨嘆壓力大。她指出6歲前小朋友的成長環境理不應存有競爭,不應有補習,訓練孩子考試、面試,而學習的目的應為興趣而做。然而香港的教育制度,要孩子從小知道名次、成績分數,甚至參加比賽為求攞奬。

陳醫生憶述曾為小學階段孩子進行快樂孩子調查,發現很多小朋友平均每日有2、3個小時做功課,
另外還有1、2小時用來溫書,甚至額外的補習、學習等。陳醫生指出當發現小朋友不夠睡眠時間,不夠1小時活動時間,無時間做其他活動,正反映了他們壓力過大。就算有假期,都要用來準備考試。

怒罵
日常在校園裏朋輩壓力也很大,很多時一些遴迍的學生在學校與人相處中面對著很多挑戰。(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朋輩相處製造壓力

除了學習壓力大,日常在校園裏朋輩壓力也很大。很多時一些遴迍,即外表較重、樣子較不被人喜歡的學生、說話大大聲、不善交際、讀書成績欠佳、家庭背景弱⋯⋯在學校與人相處中面對著很多挑戰。他們和朋輩相處或在網上世界裏的交流被排擠、受言語欺負、中傷。更不幸的是如果學校不在乎,不注重學生身心靈,班裏沒有小堅持型或班長型同學仔,這類問題將會更加惡化。
小學還好,但到中學就很難重建社交圈子。如果師長處理不當,會更有反向情況,做事表現更差。陳醫生指出很多時,雖然學生間停止行為上的欺負,但同學們都不會讓孩子融入他們的圈子。日常間,可能給孩子聽一些難聽的說話,「嘩!我哋唔好同佢講嘢!小心啲佢呀!」、「唔係人哋家長又再投訴㗎喇!」

怒罵
父母不和、貧窮、有精神病紀錄,或多或少影響到小學生、幼童的成長。(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家庭壓力

一家庭有很多不隱定因素,如父母不和、貧窮、有精神病紀錄,或多或少影響到小學生、幼童的成長。

怒罵
3招助孩子紓壓,正向面對挑戰。(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3個方法應對負面情緒

1.性格上改變自己

首先家長要懂得調節對孩子的期望,而小朋友、年青人給自己的期望要適當。陳醫生建議孩子不用為自己定下很大的目標,或是自己不能做到的目標。提醒孩子們戒甩「完美主義」,不用每都迫自己做到100分。

2.改變思維

陳醫生指很多時家長和孩子所說的話,為孩子成長帶來一個特定的Pattern。例如一開始就覺得孩子不行,一開始覺得孩子無用,一開始覺得孩子衰梗、死梗。同讓孩子也會認為自己不行、無用、注定失敗。所以,孩子要試著提醒自己,問問自己是否如父母、自己想像中的那麼差,諗深一層,也可以找回自我價值。

3.為自己減壓

此外,陳醫生建議同學有負面情緒時可參考這些方法,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包括自己有興趣的,跟自己喜歡的人多傾偈。當感到緊張時,學習放鬆,同時也要接受自己有負面情緒。萬一仍然很不開心,不妨找人幫助,不要介意找師長、朋友傾訴。

怒罵
父母戒怒罵陪孩子渡過難關。(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家長戒怒罵 避免言語暴力 給孩子「避風港」

陳醫生慨嘆,孩子除了在學校、朋輩間感到壓力,有時家庭也為他帶來壓力。因此,家長的心態也需要調節,才能將家變成孩子的「避風港」,讓負面情緒得以緩和。「家長要知道自己也不用十全十美,我們常言『Good Enough』,做得夠好就可以了。」有時,面對孩子失控,特別是面對青春期孩子,家長未必做得好,但不要緊要,大家要知道關係轉差,是可以修補和保償的。只要家長調理大家的關係,讓小小朋友知道父母都係有不足的地方,但都願意去改善,小朋友是會明白的。相反,孩子也要明白父母都有難處。

另外,家長不要覺得給孩子最好就代表愛,一旦不足,就感到內疚。爸媽付出6、70分,同時希望不要給孩子負面的情緒,如打罵、怒罵和無理的壓力。其實有些小朋友有一些限制、缺點,而父母要接受他,勿以「做咩人哋得你唔得」、「你咁無用」等怒罵他們,給孩子一份尊重。

怒罵
家長言語暴力對孩子影響大,說話前要三思。(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言語暴力、怒罵對孩子影響深遠

家長言語暴力對孩子影響大,這中國觀念有關,傳統以家長做中心,常言要孝順,做仔女的是要對父母好,有表現、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就代表孝順。於是家長不為意就要求小朋友做到有表現,甚至比較小朋友的成就,令到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出類拔萃,不夠叻。「咩你咁差」、「咩你咁低分架」、「人哋做到點解你做唔到」這些貶低能力自尊、好侮辱性的說話好多時衝口而出。

聽得多負面說話,小朋友大腦亦接受了,將負面說話內移化,都會覺得自己是這麼差。就算有人讚他,也會把正面說話過瀘,只接收負面說話。

怒罵
不要每每立即㩒紅燈,互相了解,關係就會好一點。(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家長應作出回應而非反應

家長常把「死蠢」、「生嚿叉燒好過生你」、「你睇下人哋都識」、「你無用」掛在嘴邊,甚至乎看到孩子愈怕,愈退縮,家長反而會更惡,當父母說負面說話時,其實內裏已有很多負面情緒,好多嬲,嬲孩子做得不好,嬲自己做父母教得不好。結果由負面說話開始,變成郁手,很多負面個案都是從言語暴力開始。這些行為對小朋友長大有影響的,容易患上精神病,血壓高、糖尿病等身心問題。

想深一層,我們很多時不是真的明白小朋友想什麼,當我們看到小朋友問題時,立刻罵「死蠢」,這些是反應。陳醫生認為「家長不要作反應,而是要回應!」只要講之前用腦先想一想,孩子發生什麼事,點解會不明白呢,在想的時候家長就會明白事情的前因後果,就會有同理心去明白小朋友的困難。當家長回應慢,Feel到情緒嬲,感到孩子驚,感受到雙方的情緒,大家就能理性應對情況。陳醫生叮嚀:「不要每每立即㩒紅燈,互相了解,關係就會好一點。」

怒罵
香港救助兒童會呼應今年世界兒童日「Save with LOVE」主題,舉辦講「正」啲活動,阻止言語暴力。(圖片來源:受訪者授權圖片)
陳國齡醫生於2017 年至 2021 年間,擔任瑪麗醫院精神科部門主管及醫院管理局港島西聯網的臨床服務統籌(精神健康)。她曾任香港瑪麗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及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及心理治療的主管。(圖片來源:受訪者授權圖片)
陳國齡醫生於2017 年至 2021 年間,擔任瑪麗醫院精神科部門主管及醫院管理局港島西聯網的臨床服務統籌(精神健康)。
她曾任香港瑪麗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及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及心理治療的主管。
(圖片來源:受訪者授權圖片)

特別鳴謝:

救助兒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