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衞機制

心理防衞機制(3)

育兒

廣告

阿李媽媽自從攻讀心理學後,對很多身邊人的行為都得以理論化的解釋,而阿李媽媽也不會再為人類的各種行徑感到困惑,凡事總有原因。

 

撰文:李敏
相片:新傳媒資料庫

4大複雜心理防衞機制

原來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小孩或成人,在遇到負面情緒時,都會使用某一些心理防衞機制來調節,或抑遏或逃避或發洩或解決。之前阿李媽媽介紹過七種較常見的心理防衞機制,這回希望向大家介紹一些較複雜的,也許家長得悉後可看看自己和教教孩子。

理智化

「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是脫離情感壓力,但不透過接受現實,而是經過有利自己的理由來解釋,簡單而言「對事不對人」。例如你的同房搬走了,你其實不知道是否 他 / 她不喜歡你,但你不再想這方面,而是去想快找個新同房分擔租金,其實也不失為好事。

合理化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是理性化的一種,但不是全天候適用的機制。舉個例子,當一個孩子盡了力但輸掉了比賽,他可能會向自己解釋和分析,例如:我是參賽者中最小的,所以體能欠一點點 / 我是第一次參加這 種比賽,所以經驗欠一點點。如此的自我安慰,減少了內疚和自責。只是,如果孩子真的做錯事,卻找這些理由合理化,令自己覺得是別人的錯,那就不是好事。又舉個例子,有人遲了十五分鐘才到飛機閘口 / 月台,卻覺得自己日理萬機理應遲到,又質疑為何機師 / 司機不等他 / 她,這就是 「打橫嚟講」,只管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沒有理會實際情況。

合理化都有很多款式,例如「酸葡萄心理」:得不到的東西是不好的。「甜檸檬心理」:雖得不到葡萄,但得到檸檬,而且是甜的。

隔離化

另外,「隔離化」(Isolation),盡量不想起引起負面情緒的事,這不單是理性化、也與抑遏 (Repression)很相近。例如:你不要跟你不喜歡的人一起玩,你不會參加有你前度的活動,其實這種保衞機制也很普及。隔離化的決點是沒有真正解決過問題!

昇華

在眾多防衞機制當中,「昇華」(Sublimation)是最成功,而且是唯一正面地找到出口的。將負面情緒化成藝術、追求知識或投身運動,正所謂 「少少苦楚等於激勵」,而且會因昇華的行為得益、進步和受關注。 不同的人不同的防衞機制,你可懂得盡量把負面情緒釋放並昇華嗎?

李敏
偵探 / 言情 / 少兒小說家,也是 常在親子專欄出現的「阿李媽媽」,育有兩女兒 moonmoon 和 sistermoon; 兼職編劇、填詞人、公餘為家長義工, 不定期到中小學出席寫作及閱讀講座。

下一頁︰孩子4大心理防衞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