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情緒失控「誤傷」孩子 | 10句說話易造成童年陰影

父母情緒失控「誤傷」孩子 | 10句說話易造成童年陰影

育兒

廣告

子女如白紙,偶爾犯錯或有不足是常事,爸媽固然應加以教導,但都要衡量言語上管教的力度,免得為子女帶來不必要的精神情緒傷害。以下有10種句子類型由台灣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統計而來,看看當過子女的網友分享出童年時聽過最受傷害的說話,而若身為家長的你,不妨參考一下,以防禍從口出,讓子女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撰文:JK|資料來源: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圖片:新傳媒資料庫|編輯:Chloe

10句說話易造成童年陰影

第10位:比較型

經典例子:「你睇人哋幾叻,年年考第一啦,你睇吓你幾唔爭氣!」

相信以上句子大家小時候都聽過,家長難免拿自己的子女與他人的比較起來,甚至拿子女朋友等「成功例子」與他們比較一番,但當子女成績不理想,他們情緒或多或少都會低落,如父母仍拿出鄰居或親戚的子女曉以大義一番,動機可能是為了激勵子女,但往往為子女徒添壓力,甚至適得其反,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致成自卑心態,影響性格發展。

第9位:偏心型

經典例子:「點解哥哥做到,你就係做唔到?」、「讓吓細佬妹啦佢哋仲細。」

與外人比較尤有問題,與自己親人家人比較或更具傷害力。子女很多時都希望父母能公平看待他們,不能只善待而不懲罰年幼的弟妹或較年長的哥哥姐姐,父母一個偏心的小決定,會直接影響子女們的兄弟姊妹的關係和感情,甚至錯口令他們互相憎恨。

第8位:質疑身份型

經典例子:「都唔知你係咪我親生,一啲都唔似我!」、「我先唔想有你呢個仔/女!」

大人或者喜愛開玩笑,但子女年幼或者不明其義,便會引起誤解。父母若因為子女的表現未達自己的要求時道出以上「戲言」,這句話其實非常傷人,亦滿有嫌棄之意,讓在孩子內心留下怨懟。

第7位:管制型

經典例子:「點解你又出街玩?」、「今晚唔准去夜街!」

雖然父母擔心子女安全,不免會限制他們的行為,但不要忽視應有的自由!父母可能只侷限於言語上的表達不滿,而非實際上限制子女,但對子女來說已是一種警告,有父母不懂放手,大學生也可能還時刻收到父母「奪命追魂CALL」,令子女儼如不能獨立起來。

第6位:人身攻擊型

經典例子:「你真係蠢過隻豬!」、「你睇你幾肥!」

不是人人接受得到「激將法」,批評身型和表現時的「慣性批評」盡可能避免,不但不能激勵子女進步,反倒可能令子女不願與父母公討論任何事情。

第5位:頑皮恐嚇型

經典例子:「再唔乖信唔信有怪獸嚟捉走你!」

回想起小時候,父母常會拿「警察叔叔」和「拐子佬」來恐嚇子女,雖然父母志在子女令乖巧,他們長大後或者都會一笑置之,但難免當下會令子女怕得徹夜難眠,造成心理陰影。

第4位:體罰前恐嚇型

經典例子:「再唔肯食飯信唔信藤條燘豬肉你呀嗱!」、「阿媽打你係想你好。」

慈母多敗兒和體罰是華人常見的管教觀念,甚至是不少爸媽管教的唯一手段,但如果忘了傾聽、了解孩子犯錯的背後緣由,便一味打打打,不僅並非針對犯錯原因而對症下藥,亦使親子關係惡化,等到孩子長大後,雙方還可能出現溝通障礙,關係或日前益疏離。

第3位:言語暴力型

經典例子:「生你出嚟係我人生最大嘅錯誤!」、「點解當初唔掐死你!」

其實父母好多時會美化自己的錯誤行為,甚至認為子女為自己所生,理應服從、接受、理解自己,因而作出一些情感勒索的行為以迫令子女服從,甚至認為自己只是「口硬心軟」而已。其實說到尾,只是把子女當成了一個達成自己期望的機器,這嚴重破壞親子關係。

第2位:埋怨型

經典例子:「唔生你出嚟嘅話我哋就唔會窮咗咁多!」、「生你出嚟日日都要受你氣!」

相信不少人都會認為生育難免會阻礙自己事業些的發展,甚至影響婚姻的決定,但即使生活遇到不順遂,都不應將失落情緒訴諸子女,甚至將責任歸咎於他們身上,怪責他們耽誤自己的一生。生下子女是父母的決定,子女或可能不是自願來到這個世界上,因生活不如意而令無辜的子女備受打擊是無理的。

第1位:家門榮耀型

經典例子:「你真係丟曬我哋架!」、「唔好丟我哋嘅面子,唔准失敗!」

「人要面樹要皮」的思想令許多孩子從小背負光耀門楣、讓父母顏面有光的期待而飽受壓力,也未能過上正常的童年生活,有時候最後換來的輕則失去自我,重則失去生命。相信新年間親戚子女間的無形比較,以及平時與其他家長之間的角力,這都為子女加諸無形壓力,甚至令子女因滿足不到父母的虛榮心而失落。子女終會有自己的人生,因虛榮而失去愉快童年和自我是何等可惜,但此類說話太常見,幾乎是不少人生命中的共同經驗,差別就在於有些人挺過了,但有些人沒有⋯⋯

本研究資料由《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提供,分析時間範圍為2017年07月30日至2018年07月29日,共一年。
系統觀測上萬個網站頻道,包括新聞頻道、Facebook、PTT及各大討論區、部落格等,針對討論『小孩對爸媽的陰影』相關文本進行分析,並根據網友就該議題之討論,作為本分析依據。

本文所調查之結果,非參考投票、民調、網路問卷等資料,名次僅代表網路討論聲量大小,不代表網友正負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