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教育

愛國教育要先令學生「懂中國」 伍淑清張五常指教育不足

熱話

廣告

社會有聲音指愛國教育可加強年輕一代對國家的歸屬感,透過認識中國文化、歷史和國情,可建立學生對中國的認同感。社會運動持續不斷,近日美心集團創辦人伍淑清及著名經濟學者張五常在分別接受訪問時指出,愛國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學校缺中國文化科,因而對國家無歸屬感。

撰文:Sunday Kiss|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庫、無線電視

伍淑清:愛國教育要先培養孩子懂自己是中國人

伍淑清日前接受《中新社》訪問,作為中華基金中學創辦人兼校監,她明言該校「不歡迎罷課」,並指香港的中學生腦袋單純,是白紙,很容易受朋輩影響及被人利用。當時學校有學生考慮罷課,她已明確表明罷課對學生並無好處,若真的要罷課就請另選他校。

社會衝突浪潮不斷,歸根究底,伍淑清認為是香港教育缺乏國民教育一環,令學生不夠認識自己國家。學校要「培養孩子懂得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已經等於培養他愛國;你不培養他是中國人,他就不懂中國,跟他再談愛國教育,是白費。」伍淑清認為,香港的孩子要到內地走走,以建立對內地的版圖,否則會有很大局限性。親赴內地有助學生增加對國家的了解。她更建議當局新增文化教育司,透過招納新人員,以彌補香港目前在教育領域的不足之處。

張五常:中國文化科增學生對中國了解

另一方面,經濟學家張五常上月在深圳大學發表演講時提到,香港年輕人上街是因為學校沒有教有份量的中國文化科。那些「沒有收錢而上街的學生」正是因為對國家文化缺乏認識,而對中國沒有歸屬感,認為內地小學生可以背出幾十首中國詩詞古文、研究中國書法時,香港學校所教的詩詞古文比港英時期還要少。此外,張五常引用其現職中學教師的舊生對「通識課」評價,指科目主要是「教廢物」,認為納稅人不應花錢在廢物上。

張五常早於2012年發表《國民教育與藝術文化》,建議中小學著重教中國文化。他相信,因為當時政府沒有接納他的建議,才導致今日年輕人全跑上街的局面。

關鍵詞
熱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