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後遺症最可怕 初夏至秋季高危|傳播快易感染 4大預防方法

兒童健康

廣告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於兒童的傳染病,通常,大部分手足口病患者會在一星期内自行痊癒,但亦不能掉以輕心,因爲由腸病毒71型引致的手足口病,可能會引致嚴重後遺症,如病毒性腦膜炎、腦炎及類小兒麻痹癱瘓,甚至死亡。

撰文:郭韻婷 | 編輯:SundayKiss | 相片:新傳媒資料庫

手足口病又名發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傳播快、易感染,高峰期一般由初夏至秋季,是一種多發生於五歲以下兒童的傳染病。這種傳染病由逾20種(型)腸道病毒引起,其中柯薩奇病毒(CoxA16)和腸病毒71型(EV71)較常見。兒科專科醫生表示,由腸病毒71型引致的手足口病,或引致嚴重後果。「如病毒性腦膜炎、腦炎及類小兒麻痹癱瘓,甚至死亡,所以不能掉以輕心。」

另外,初夏至秋季是學童爆發手足口病的高峰期,家長宜加注意子女的健康狀況。患有此病的兒童,其手掌及腳掌會出現皮疹及紅斑,甚至會帶有小水泡。

手足口病主要透過接觸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泡和糞便,或觸摸受染污物件而傳染。該病潛伏期一般爲三至七天。患者在病發初期通常會出現發燒、食慾不振、疲倦和喉嚨痛等徵狀。其後一至兩天,患者的口腔會出現疼痛的潰瘍。另外,患者的手掌及腳掌也會出現不痕癢的皮疹、紅斑,有時會帶有小水泡。在手足口病的高峰期,家長須留意兒童的身體狀況。

手足口病後遺症最可怕 傳播快易感染 4大有效預防方法

醫生指,現時並沒有特效藥物治療手足口病,患者應留在家中休息,以及多喝水。同時可採用症狀療法,以舒緩患者因發燒和口腔潰瘍所引致的痛楚及不適。

首週傳染性最高

大部分手足口病個案,病情均較輕微,只須處方退燒止痛藥物治療,多數會在一個星期内自行痊癒。然而,少數手足口病患者有機會出現腦炎、心肌炎、急性肢體麻痹症及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但卻足以致命。值得注意的是,病毒可在患者糞便中存活數星期。若家中有幼兒患上手足口病,在更換尿片時,應避免接觸患者的排洩物,以及徹底清洗雙手。在這段高危日子,患者家人亦應加強注重個人衛生,勤洗手,避免與患者有親密接觸,降低感染的風險。醫生提醒,患者在病發的第一個星期,傳染性最強。

成人病症不明顯

爲免將病毒傳染給他人,患病兒童應避免上學或參加集體活動,直至身體上所有水泡變乾。若患者感染的是由腸病毒71型引致的手足口病,應待身體的水泡變乾後,並留在家中休息兩週才復課。至於成人患有此病,有機會沒有明顯病症;倘有,則會較嚴重,還可能有併發腦炎等疾病。

無論大人或小孩,一旦出現以上徵狀,甚至高燒(攝氏38.5度或以上)不退、全身抽搐、雙腿無力、神情呆滞或病情惡化等情況,便須立即看醫生。手足口病患者痊癒後,會對相應腸病毒産生抗體。惟由於引致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逾20種,即使患者痊癒後,日後仍可感染由其他腸病毒引致的手足口病。

四招預防手足口病

現時醫學界仍未有疫苗可有效預防手足口病,但良好的衛生習慣有助減低染病機會。日常生活中,預防手足口病謹記以下四點:

1. 經常洗手以保持雙手清潔,尤其是如廁後,要徹底清洗雙手;另外,如爲幼兒更換尿片時,應避免接觸其排洩物,並清洗雙手以免受感染;

手足口病後遺症最可怕 傳播快易感染 4大有效預防方法

2. 打噴嚏或咳嗽時,須掩著口鼻,以防止飛沫傳播;
3. 由於手足口病透過患者的唾液、鼻水及排洩物傳播,除勤洗手外,亦要避免與患者有親密接觸,例如勿共用毛巾、餐具杯子及擁抱等;
4. 可用1:49稀釋漂白水(一份含5.25%次氯酸鈉的家用漂白水加49份清水),以清潔可能被分泌物或排洩物染污的玩具、物件及環境,以減少疾病傳播的機會。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