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界醫生

醫生背後的焦慮與沮喪:「無論怎樣拚命還是看到很多人在醫院外逝去」

50+人士健康

廣告

你心目中的無國界醫生前線工作人員是怎樣的?時刻充滿幹勁、準備好拯救性命?或者很多人,包括他們自己都抱持這樣的期望。然而,前線工作人員不總是那麼堅強。面對病人的死亡、醫療設備和治療方案的限制,他們同樣會累積壓力和負面情緒,令他們無法時刻保持最佳狀態。

人道救援人員在工作時陷入道德困境和面對各種掣肘並非新事物,亦不是2019 冠狀病毒病疫情大流行獨有的情況,但大流行讓我們發現更多真實故事,我們因此有機會進一步認識這些堅守世界各地醫療前線、看似無畏無懼地完成所有救援任務的人們。在拼盡心力照顧病人的時候,他們也承受着種種焦慮和沮喪。專業形象背後,從來不盡是五光十色的風景。

無國界醫生|疫情見證死亡率高企

隨著香港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的人數屢創新高,無國界醫生迅速組織一支項目團隊,應對這一波疫情。彭亨利醫生是項目團隊其中一位重要成員。

無國界醫生 彭亨利醫生
彭亨利醫生(圖片來源:無國界醫生提供)

今年,香港爆發2019冠狀病毒病第五波疫情,其規模和嚴重程度讓人措手不及。3月1日至21日期間,本港按人口比例染疫死亡人數排名全球第一。政府數據顯示,約55%死亡個案來自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超過95%死亡個案為60歲或以上長者。

「我以為,我們是高材生。」彭亨利醫生輕輕笑道。他在香港第五波疫情爆發前,於跨國遊輪上負責監督2019冠狀病毒病的應對方案和病毒檢測,平日跟來自不同國家的同事閒聊,提起香港的疫情控制情況,都帶兩分自豪。「第五波感染爆發前,香港相比其他國家和地區,情況相對穩定,死亡率亦比較低。」可是,第五波爆發,動搖了彭醫生的信心。

無國界醫生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無國界醫生|醫護無能為力 動搖信心

「那段時間,我在公立醫院的急症室工作。作為一名前線醫生,我和許多其他醫護人員一樣,所能做的就是盡力協助本港控制疫情和醫治染疫病人。可是,無論我們怎樣拚命,我還是看到很多人在醫院外死去,在寒風冷雨交迫的街上死去臨終一刻, 他們毫無基本為人的尊嚴。我相信不僅是醫護, 任何人看到這些畫面都會感到傷痛。」

「本地的醫療系統早存有漏洞,這或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個經歷撼動了很多人,包括我們一些前線醫護人員。」彭醫生續道。3月,一名公院急症室顧問醫生在員工大會發言時激動落淚,場面仍舊讓不少香港人歷歷在目。

無國界醫生|疫情給予機會反思如何修補醫療系統缺口

不過,要改變結構性問題未必是一時三刻的事,那麼個人層面可以做到甚麼?這是彭醫生在第五波當中想得最多的事。「既然我看到有缺口,不如試試修補。」

無國界醫生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於是,疫情爆發期間,他走進社區,和不同的社區組織、非政府機構合作,並於4月時加入無國界醫生的項目團隊,參與私營安老院舍感染防控評估,以及疫苗接種計劃內的免費醫療諮詢等工作。然後,他發現很多前線工作人員跟他有着相同理念。「很多社區組織、慈善團體,在第五波疫情時盡力張羅、調配手上的物資,社工又勤快地上門為有需要人士派送檢測包、食品,確保他們都能得到適切照顧。大家正是在填補未完善的地方。」

安老院舍多人確診

彭醫生憶述:「當我去安老院舍做評估時,護理人員談到院舍曾出現多人同時確診的情況,他們至今仍然忍不住眼淚,反覆回想是不是哪裏做錯了,抑或是自己無意中感染了長者?」看來這些院舍護理人員,也和醫療人員承受著類似的心理創傷。「他們不是醫生,但憑着團體合作、互相扶持,他們努力用盡手上資源,幫助每一位院友康復。他們的堅定不移,讓我敬佩,亦令我更肯定自己的工作。」他頓了頓,「我依然確信自己想繼續這個工作,甚至想再進一步,為有需要的社群貢獻更多。」

未來,他希望分享所學及在各國累積的工作經驗,運用於不同的本地項目,並嘗試參與推展社區醫療保健服務,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得到適切護理。「或許我們從來不是『高材生』,經此一役,我們有機會反思怎樣改善、怎樣才能照顧光照不到的地方。」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

為何第五波疫情動搖了醫生的信心?

醫生指:那段時間,我在公立醫院的急症室工作。作為一名前線醫生…詳情請看

確診後應吃什麼調理身體?

不少早期新冠肺炎患者痊癒後,出現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後遺症,Sundaykiss為你整合「長新冠」2類患者的調理方向以及康復調理3大原則。詳情請看:後遺症長新冠+Omicron確診後調理

圖片來源:無國界醫生提供,shutterstock資料或影片來源:無國界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