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

熬夜族壽命較短?研究追查37年發現與2習慣相關 而非睡得晚所致

50+人士健康

廣告

熬夜成為現代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許多人經常晚睡,晚睡者可能面臨較短的壽命。根據一項長達37年的大型研究發現,與人們普遍認為的睡得晚有關的原因不同,這種早逝風險主要與吸煙和飲酒相關,而非睡眠時間的晚。
熬夜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熬夜族的死亡風險與晚型基因的關聯不大

研究分析了22,976對芬蘭成年雙胞胎的數據,其中42.9%的人自稱為「晚型」或「較晚型」。從技術上講,這就是我們的晨晚型基因,即傾向在特定時間睡覺或活動的趨勢。以往的研究已經暗示熬夜族有較高的死亡風險和傾向於冒險行為。而在這項研究中,更早死亡的機會與基因型本身並沒有直接關係,而是與基因型導致的行為相關。

熬夜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熬夜族早逝風險增加9%-21%

研究人員在1981年確定了研究參與者的晨晚型基因,並在2018年進行了追蹤,觀察透過全國登記資料確定的死亡率。分析中考慮了教育程度、BMI、睡眠習慣以及吸煙和飲酒量等因素。到2018年,研究人員發現8,728名參與者已經去世。與「早晨型」相比,「夜晚型」任何原因的死亡風險增加了9%,對於「完全夜晚型」的人,比例為21%。

早逝風險與2個習慣有關

在熬夜族群體中,不吸煙且飲酒較少的非吸煙者並沒有因任何原因的死亡風險增加。研究團隊發現,吸煙和飲酒是造成額外死亡的原因。此外,晚睡族年齡較輕,吸煙和飲酒的頻率更高。明確的晚型人也較不可能每晚保證8小時的睡眠。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Christer Hublin表明,生理節奏類型對於早逝風險影響較小,與明顯的「早晨型」人相比,明顯的「夜晚型」人死亡風險的增加主要是由於煙草和酒精消耗量較大。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資料或影片來源:Chronotype and mortality - a 37-year follow-up study in Finnish ad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