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症狀

面色變黃或是肝功能受損?中醫詳解黃疸3階段療法+5黃疸症狀

50+人士健康

廣告

黃疸症狀|臉色偏黃可見於多種身體狀態。黃種人的皮膚本以黃為主色,當身體的氣血運行失常、不能充養臉部時,肌膚的本色顯露,則可見臉色萎黃。除此之外,若進食大量含胡蘿蔔素的食物(如南瓜、蕃薯)亦可致色素積聚於皮膚而臉黃;臉部見明顯片狀黃斑、褐斑亦可能為黃褐斑的表現,應與黃疸相區別。臉黃就是黃疸?中醫劉暐楠表示這個說法並不正確。那麼黃疸要怎樣判斷呢?有應對黃疸的方法?
黃疸症狀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雙眼白色鞏膜為判斷黃疸重要依據

中醫理論中,黃疸的出現與脾胃、肝膽等臟腑密切相關,如攝取過量酒精飲品、油膩食物、甜食,或感受外界的濕、熱邪氣,使濕邪聚於脾胃,阻礙肝膽不能正常推動氣血、水液的運行,膽汁不能正常排泄,外溢於肌膚而出現「目黃、身黃、小便黃」,當中又以雙眼白色鞏膜部份是否出現黃色為重要依據。

黃疸症狀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肝臟損傷產生黃疸跡象

而現代醫學中,多種肝膽相關的疾病,如膽石或腫瘤引致的膽道阻塞、肝臟損傷如脂肪肝/肝硬化,或溶血過度均可致血液中膽黃素的水平升高,因而出現眼睛、皮膚變黃等症狀。

黃疸出現與肝功能障礙有關

黃疸的出現常與肝功能障礙相關。具有相關病史的患者,如有長期的飲酒習慣、以往肝炎病毒感染、肝病家族史,應特別注意黃疸的出現。若未得到適當治療可引致嚴重併發症,包括消化道出血、腹水、精神混亂等,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黃疸5大症狀

當懷疑自己出現黃疸時,應及時就醫,透過相關現代醫學檢查明確病因並作治療。若見以下症狀,則應即時求診:
突發黃疸,黃色鮮明,或見高熱;

神志改變(如焦慮、嗜睡、神情淡漠或激動);
腹痛,且有固定壓痛點;
皮膚見瘀斑、瘀點;
大便色黑/鮮紅、吐血等胃腸道出血表現。

黃疸3階段中醫療法

黃疸症狀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病情穩定的患者,中醫可採取中藥或針灸推拿治療。中藥方面可透過清熱利濕、疏理肝膽以助黃疸消退,常用的中藥如茵陳、柴胡、梔子等。若因膽道結石阻塞而致膽汁排出不暢者,可配合使用海金沙、金錢草、鬱金等中藥以增強排石止痛之效。此外,當黃疸消退後,亦可運用茯苓、白朮、扁豆等中藥幫助脾胃處理水濕,增強脾胃運化功能,防止黃疸的復發。

針灸應對黃疸

針灸推拿方面可選作肝俞、膽俞、陽陵泉、太衝、膽囊穴等腧穴幫助肝膽的疏泄,使膽汁得以正常排泄、達致退黃之外,當肝膽經的氣血通暢,通則不痛,亦可起止痛的功效。

如何預防黃疸?

日常生活中,應飲食有節,避免進食過多甜食、肥膩、酒水,辛辣食物,以免損傷脾胃。而中醫理論還認為憂思、憤怒情緒可影響肝的運作,所以可透過合適的方法調暢心情;亦可多了解黃疸的健康教育資訊,正確認識疾病及身體狀態,避免過份憂慮病情。良好的個人防護,包括勤用肥皂洗手、刺青/穿環時充份消毒及性行為時使用避孕套亦可預防由感染引致的黃疸。服用藥物、補充品前,應諮詢醫護人員的意見;血脂、血糖偏高的患者應妥善控制病情,以免造成肝臟損傷。

以上資訊由仁濟醫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荃灣區)註冊中醫劉暐楠提供,僅供一般參考。中藥處方、針灸推拿等治療應由註冊中醫負責。如有疑問,請及時向您的醫護人員查詢。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

關鍵詞
黃疸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