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貼士

小暑貼士 濕熱夾擊頭暈腹脹!中醫教你小暑冷氣病自救

家事達人

廣告

小暑貼士|「小暑」將至,香港正式進入一年中最炎熱潮濕的時節。戶外濕熱交蒸,室內冷氣強勁,如此「外熱內冷」的環境容易導致人體陰陽失衡。

小暑貼士「小暑」養生食療

小暑作為夏季第五個節氣,此時自然界陽氣鼎盛,但暑濕邪氣也最易侵擾人體。臨床常見煩躁失眠、食慾不振、頭重如裹等症狀,正是「暑傷氣,濕困脾」的典型表現。中醫認為「春夏養陽」,「小暑」養生應以清熱解暑、健脾祛濕為主,同時避免過度貪涼損傷陽氣。

中醫理論認為,此節氣當防「暑邪」與「濕邪」,尤需注意調節脾胃功能。而近年「小暑」常見病症 有暑熱感冒、胃腸失調、皮膚濕疹、汗皰疹等。而以下日常養生食療可以有幫助預防「小暑」的不適。

小暑貼士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清熱祛濕湯(4人份)
材料:
帶皮冬瓜 500g (功效 解暑利水)
鮮荷葉1張 (功效 清熱化濕)
生薏仁10G+熟薏仁10G (功效 生祛濕+熟健脾)
赤小豆30g (功效 消腫)
陳皮5g
製法:
材料洗淨,冬瓜切塊
冷水下料,武火煮沸20分鐘後文火煲90分鐘
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解暑、健脾利濕

注意: 孕婦需向註冊中醫查詢先飲用

小暑貼士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健脾祛濕茶(2人份)
材料:
炒扁豆15g (功效 健脾化濕)
陳皮3g (功效理氣燥濕)
茯苓 10g (功效 滲濕安神)
製法:
所有材料以沸水沖泡,燜15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溫和化濕,適合日常保健
注意:
孕婦需向註冊中醫查詢才飲用。
虛寒體質可加生薑2片。

小暑貼士舒緩「小暑」症狀

小暑貼士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另外「小暑」易常見頭重胸悶 及 腹脹便黏,以下穴位可以有幫助舒緩症狀:

症狀 病因 急救穴位 按壓技巧 生活對策
頭重胸悶 濕困上焦 百會穴+太陽穴 指腹打圈按30秒,日3次 晨起梳頭100下
腹脹便黏 脾胃濕滯 中脘穴+天樞穴 飯後溫掌順時揉壓1分鐘 飯後慢走15分鐘

生活調養建議

起居:
保持充足睡眠,建議晚間11點前就寢
空調溫度維持在25-26°C為宜
出入冷氣房時注意頸後大椎穴的保暖
飲食:
多食當季瓜果:絲瓜、冬瓜
適量食用:綠豆、蓮子、百合
運動:
建議選擇清晨或傍晚時段
適度出汗為宜,避免過度汗出消耗及立即吹冷氣

蕭驪珣中醫師提示:若出現持續高熱、嚴重腹瀉等症狀,應及時就醫。本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調理方案需根據個人體質辨證施治。

蕭驪珣中醫師提提你:小暑養生貴在「清暑熱、健脾胃、養心氣」,順應自然規律調理,方能安然度夏。

資料提供:尚容堂中醫館,蕭驪珣中醫師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